五行里面缺火怎么办?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祖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对指导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尤其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五行学说中的不少内容已经无法得到证实,有人提出应“抛弃”五行学说。那么,五行说到底应不应该被抛弃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五行”并不是指具体的五种实物或五种元素。在最早期的道家经典《尚书·洪范》中,“五行”是这么被定义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行”字是指运行、流动的意思。“五行”即“五行的存在方式”。这种五行是不以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具体物质为成立依据的。所以,后来的儒家学者郑玄才会在注中提出“木,仁也;火,礼也;金,义也;水,智也;土,信也。”以五行来比附五常之德的看法。“五行”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一种抽象归纳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特定所指。它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其次,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就是探讨“五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这个问题又是有现代科学背景的——那就是遗传基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现代遗传学表明,人的性格气质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这种遗传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人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也会受到父母性格气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简单的加和。比如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父母有可能养育出一个性格非常怯懦的孩子;一个爱说爱笑的母亲也有可能培育出内向沉默的儿子……这里所谓的“五行失衡”“五行不通”不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吗? 所以,我认为五行学说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并没有违背现代科学的结论。五行学说应该得到合理的传承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