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五行属什么?
《尔雅》云:“荣,草木盛(zhèng)也。”又云:“草,生也。”《诗·小雅·采薇》注曰:“草木之初生,渐见而盛。”可见“榮”“草”“盛”都可以表草木茂盛之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互换使用。 《广韵》云:“花,盛也。”段玉裁注:“凡草木之茂密而可玩者谓之‘华’;草木之盛壮而可观者谓之花。”可见在古代“花”是指“草木之茂盛者”,也即今人所说的“花草”。不过与“榮”“草”不同的是,“花”主要用来指供观赏的草木。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萼”字属于“華”的一部分,也就是“有花的木”,当然也就是植物了。不过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古代汉语的范围,因为“萼”这个词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普遍使用的。
但若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话——不讨论古代汉语——“萼”就不是植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萼”是一个会意字,由“艹”和“萼”两部分构成,“艹”表示它的用途,即“果实外面有肉的果皮”;而“萼”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表示的就是这种果皮的形状——所以严格来说,“萼”并不是植物。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萼”就是某些植物(主要是开花植物)的“花果期器官(子房上部)”。 因此“萼”所表达的内涵要远远小于“華”——不能所有的“有花的木”都叫“萼”啊!能称为“萼”的一定得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开花植物;二是有着类似花瓣、但比较特殊的附属结构。非开花植物没有“萼”,如柳树等所有树种的雄株都没有“萼”。
有些植物虽然也具有“萼”的结构,但我们一般也不把它称为“萼”,因为它们不具备“花果期器官”的特征。比如有些蕨类植物的羽轴顶部着生于内囊的一层细胞,其顶端具有明显的节状突起,在节的上侧及其附近常有一圈排列整齐的毛环,看起来就像是一圈花瓣一样,这一结构叫做“羽瓣”或“伪叶瓣”。由于这些结构的生理功能与叶片类似,我们通常也不把这些结构称为“萼”——它们不是真正的花朵。同样,有些石竹目的草本植物,比如蒲公英、柳穿鱼等的下部总苞片两枚合生成管状,并且有白色绵毛,在雌雄异型时,这管状结构是雄花的构造,在雌雄同形时不明显,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结构称为“萼”。 为什么要把一些不是“萼”的结构称为“萼”呢?这是因为这些结构的外观很象“萼”,容易混淆,古人为了记述方便才把一些不是“萼”的结构称为“萼”——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形似之名,有以假乱真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