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福是什么?
“五福”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书中描述帝尧向舜请教五福的事情: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后人加上“六极”: “上九,六极。曰凶短折,曰疾厄,曰贫贱,曰弱愚,曰盲聋瘖啞,曰绝后嗣。”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五福”“六极”的话在历代的儒生眼里都是铁打的事实。 到了宋代,儒家的地位提高了。皇帝们为了体现自己重视教育、尊重文化,常常亲自作序或题词,鼓励读书人好好念书,考出好成绩。因此很多书都要加进帝王们的题词或者题字。
《尚书》里说了“五福”的事,自然也不能例外。宋真宗赵恒就为《尚书·洪范》写过一篇《尚书序》(也称《洪范纪》)。其中提到五福和六极的时候,他引用了一段《周礼》中的话作为注解。这段话也出现在《周礼·大司乐》中——“凡有道者,令民德成而神和,刑措而不用……” 这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全、精神愉快、德行良好,那他就经常处于吉庆之中,人生就是快乐的。反之则是痛苦的。
于是“五福”就成了“五吉”了。
到了元代,忽必烈令皇子教太子及亲王等学中国文化。当时有一个叫苏天爵的人负责教他们读书。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尤其是错误理解了“五福”的意思。 因为元代是蒙古人当政,他们并不认同汉人的文化和传统。而且蒙古人崇尚武技,认为“勇力”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根据《武经总要》里的说法,把“五福”改成了“五志”——“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德。”并把这个改来改去的过程记录下来,做成《五德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