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的五行是什么?
《五音集韵》:“默,莫北切,音陌。《庄子·天下篇》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史记·孟尝君列传》言:‘冯谖为孟尝君收债敛息,买官卖爵,不知其数,家人莫知其积,惟孟尝君知之;以故其府库亦甚丰裕’。然则古人用字不均,一字有数音数义,不可泥其声而失其本末也。” 又:“默,《广韵》莫白切,音陌。意同。” 按以上引书皆指出“默”或作“陌”之音、形相近而实异。 古文字“默”从音从心,本指心里默默想着说不出来,与“说”(悦)”相对。《韩非子·难言》:“夫言未发而忧,则是默而未语。” “沉默”的意思由此引申而来。
汉王充《论衡·命义》:“凡人初生,天先赋以阴阳,始设五行。五行之气,早定性命,故曰‘秉于先天,成于后天’也。” 又《论衡·道虚》:“夫人生天地之间,天之在上的,不能以形高;地之在下的,不能以形大;水之在地中的,不能以形深。形既不可量,而何可得立乎?然而人君自倚尊位,以盛秽恶,污辱五脏,毒害生命者,何也?” 由上可见,东汉时期“默”或写作“寞”“漠”“茉”“茉”等,读音皆无确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字构造及发音的变化,“寞”“漠”“茉”“茉”等与“默”的字形渐渐区别开来,但“默”的读音仍不清楚。如东晋文学家干宝所撰《搜神记》中许多地方“默”皆作“莫”:“莫不企踵”“莫不口唱”“莫不披发徒跣”“莫不头没水中”“莫不战栗”“此物非独我不怕,众鬼闻之亦无不畏。”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种粟》:“若得回易转手,默获其利者,粟价一日三熟,种谷者不劳心力,坐享其赢。” 又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心气虚寒,气郁不宣者,多默叹。”
到了唐代.“默”有了固定读音mo(四声)。唐人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卷十八“诺皋记上”载:“唐武德中,有胡僧善幻法,帝雅好佛,令进法。帝问:‘佛经云须弥山,今安在?’僧曰:‘须弥山,小山,在帝都城东北隅。’帝曰:‘朕之城,正东北角有一高坡,土色青绿,上生荆树,是何山也?’僧曰:‘是须弥山。’帝使侍臣取水一盆,僧于帝前唾水。侍臣道:‘这水经日不息。’帝曰:‘此水终朝盈溢,其因何也?’曰:‘此山出金石,自然涌沸。’” 明杨升庵(扬慎)著《丹铅录》:“吾国言语音调升降随意,无定准。如《诗·大雅·绵蛮》注谓:‘默,暮角切。’《周颂·良耜》注谓:‘默,莫北切。’《邶风·击鼓》注谓:‘默,密博切。’《小雅·车舝》注谓:‘默,莫北反。’《楚辞·离骚》注谓:‘默,墨白切。’《礼记·檀弓下》注谓:‘默,目力切。’《庄子·秋水篇》注谓:‘默,莫北音。’而《左传》‘哀公十六年’徐玄在《春秋》注中谓:‘默,音幕。’《国语·越语》韦昭注谓:‘默,暮角切,音模。’何其歧也!” 又清初吴伟业著《梅园咏》之一“忆昨”:“忆昨惊魂定,愁看北斗横。乾坤一寂寞,风雨万峥嵘。露下寒塘月,鸡鸣远寺钟。天涯芳草梦,何日是归程。”
196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默”字的同时注释此字读若“莫”。 后来随着新词不断增加,这个“莫”字成了多余的累赘而被删除,“默”读莫音。现在通行的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默”字均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