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字五行是什么?

溥博琳溥博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魅力。今天来谈一谈“年”这个字。 “年”字的五行归属在古代是有争论的,《汉书·律历志》认为“年”字属木。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象数二》中认为“年”学部首“子”部,子部五行当属水,“岁”字也是如此。后世多采用沈括的说法。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汉字的五行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其实也不是李约瑟首创,李约瑟只是承袭了前人的说法)……许多人在研究这些神秘的问题时,都是根据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往往都弄错了。” 李约瑟认为,将文字的部首或部件划归五行属于牵强附会,并没有足够的依据。他建议将中国文字的偏旁重新加以整理划分。因此他对“年”“岁”二字归入何种五行持保留态度 。

现在一般认为,“年”字首笔“丿”划属真州部(古文字学界对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偏旁所隶属的诸部名称。),为阳爻,故“年”字五行属火。宋朝邵雍著的《皇极经世》更是将“年”字归为火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字的部首“子”属坤位,卦象为坤,坤者土也,所以“年”字五行属土。 以上观点都仅凭字形,未从哲学高度考虑,我认为都有点站不住脚。

汉代的五行说把万物分为阴阳两类,阳为温暑,阴为凉寒。“年”字首笔一画独立为阳,且形状类似灼烧的木头,象征温度上升和阳光照射,自然属火。 宋代的周敦颐在他著名的《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生阴”,并画出太极图来表示这一过程。

北宋张载作《太和论·易说》提出了“太乙流动”的学说,后人称之为“张载易学”。这种易说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以先天八卦为法则来解释宇宙生成及自然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太乙”就是乾卦六爻皆动的状态,它象征自然界充满生机活力的现象。用“太乙”来形容大自然,可见其属性为阳。

我在翻阅众多资料后,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年”字五行的记载都只说“年”字五行属火,却极少有人谈及“年”字本身具有阳气盛的现象。李约瑟也说“中国人特别重视‘岁’和‘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二部分“数学”第八章第四节“时间和计量”)。李约瑟所说的“中国人重视‘岁’和‘年’”应该是指他们观察自然界的周期性循环变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道理和经验。

古人通过对太阳周年运行规律和对月亮阴晴圆缺变化规律的长期观测,发现了“农历闰月”这一调节方法,使农历每年大约365天左右,与“二十四节气”相匹配,从而让季节的变化和物候现象有清晰的记录。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都有确切的一天,这一天就被定义为“年”的开始。一年被划分为5个“季”12个月,每个月30天或者31天,这样一年就有730或740天。如果某年末尾数天数不足,则在下年初加闰一日,称“闰某月”。如1986年的农历十一月就没有冬至,次年农历十二月就有了冬至,就多加闰了一日。

在“闰月”里,气温不会明显升高,相反会有“冷至极点”的情况出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标准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这会导致冬至日不是出现在公历的12月中旬,而是在12月初或上旬。

在农历闰月中出现“极端寒冷”的现象并非罕见,我记忆里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84年腊月(这一年腊月29除夕),一次是1986年冬天(这一年腊月没有“大寒”,次年初二春节)。在“闰月”里有“大寒”有“立春”,也有可能是“雨水”,但绝不会有“惊蛰”。古代把这种异常天气称为“闰余”或“闰雪”,并有“朔雪飞空(农历月末下雪)奇不奇,春分霜降乃见霜(农历二月下雪)“之谚。 “年”字本自带有阳性的特征——温暖、明亮、激动、活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