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國”的部首是“囗(wéi)”,不是“王”,所以不属木也不属火。该书“囗”部解释如下: 《康熙字典》“国”字注解里还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凡文字之不从‘宀’者,皆以‘口’部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文字如果偏旁不是“宀”部的,都被归到“口”部了。那么这些字在现代汉字简化的过程中被简化成了什么字呢?查《通用规范汉字表》可知,所有的被简化成“国”的字,原来都是“囗”字旁或“口”字旁的形声字,也就是说这些字原来的偏旁就是“囗”“口”等。
由此可以认为,“国”字的本义应该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座城墙包围着城邑的样子;或者像把城邑围起来的样子。至于这个像形的字是“囗”还是“口”,现在已很难确定。因为古时“囗”“口”字形相近但含义不同(“囗”表示范围,“口”表示嘴),很容易混淆。所以古代有“囗”字旁和“口”字旁的字,意义也多有相通之处。 关于国的本义还有一种说法与“射”有关。古人在祭祀时向神灵行礼要用弓箭,这种仪式叫作“射”。“射”要有一套规矩,否则就算亵渎神明。这套规矩共有十一项内容,被称为“射十一”,详细规则今天已经难以详知。《礼记·射义》中有记载: “故射有五义焉:一曰祭祀,二曰燕享,三曰将军,四曰行军,五曰田猎……”其中第一义就讲到“祭祀”,说国君在祭祀的时候,要先站在南郊祭天,然后回到北郊祭地。这一过程好像射箭一样,因此“祭”字在古代写作“」「”(参见图1),上面部分像一个张满的弓,下面部分像一座城邑。整个字形象一个君主亲自射祭天地。
以上两种说法,一种从城市建筑出发,一种从礼仪出发,都很能说明“国”字的意义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值得采信。不过我们后人当然无法知晓古人造字时的具体情境,因而也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更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