穓字五行属什么?
穓(yì)姓,读作yì(一);同“弋”。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午集中】【艸部】藀 ·康熙筆画:25 ·部外筆画:19 五笔86&98:ATQO 仓颉:KHNU 基本字義 蔜,草名。即“萆薢”[Bupleurum roots and rhizomes]。亦稱“蔜草”、“王不留行”、“夏枯草”、“曲曲菜”、“凤尾草”、“鸡骨草”、“龙须草”。
《爾雅·釋草》:“蔜,雞腸草。”郭璞注:“今雞腸草,生河邊泥中,葉似蒜。”晉·張華《博物志》卷三:“蜀人種豆,得異莖,青白色,其葉細長有毛,名曰‘蔓菁’,一名‘蔓青’,可作蔬食。……或曰此菜名‘雞糞’,俗謂之‘雞肠菜’”。北齊·魏收著《魏書·禮記》:“王不留行,生隴西川澤,似鳳尾草。”宋·蘇軾《於潛胡桃》詩:“山區多靈藥,土氣善生育。……風尾草如竹,雞䓅(鷄糞)似胡桃。” 又《集韻》弋質切,音逸。義同。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沒有收录这个字)
說文解字附錄: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附錄『古文奇字』 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附錄『古今文字异義』 字形字源演变 说文部首 笔顺编号:311345251112134134 四角号码:40717 Unicode编码:U+83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