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理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人根据万物特征的一种简单分类,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这种观点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它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呢? 现在一般认为,五行的思想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但这仅仅是一种记载,并没有发现其他的相关遗存。因此对这种说法的怀疑态度一直存在。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五行源于我国原始时期的五行观念。 五行的观念其实源于上古时期的星占学。在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中就有关于五星的概念。在中华文明早期也存在着“五星聚会”的记载。
1974年在山西凌川村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越王勾践剑。经过检测,专家发现剑身上镶嵌着蓝色玻璃材质的宝石,而且宝石周围的凹痕显示,当时工匠们在打造该兵器的时候,应该还镶嵌了金属制的芯片。这些芯片可能对应着楚国的二十八星宿。
由于古代天文学属于帝王之学,掌握在王室手中,所以普通百姓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但是人们对天上的星辰却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种感情化成了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文习俗。 例如婚礼迎亲的队伍不能走过新宅的大门;家里小孩出生三天后,父母要到院中挂起孩子的照片,并且贴上红纸,上面写着出生日期和时辰,以示庆贺,同时还意味着祝福小孩子长大后升官发财(这个传统的源头就是来自于古代的星象学)。
古人把太阳和月亮称之为日月,认为它们是阴阳两气的中心,而其他星星都是日月周围散发的光芒。因此太阳和月亮被分成为十等分,每等分代表五天,称为“一日”。而其他的星星则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等分代表一天,这样的“一日”就被称为“一星”。 所以当伍子胥领着吴军士气高涨地攻打楚平王的城门时,屈原虽然有心劝阻,却无力改变,只好作一首词寄托自己的心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词——《离骚》。 在他的这首长诗中,他把自己比做一颗流星: 启明星亮起了又黯淡,北斗星转动了许多圈。 我那颗流星,从天空东边升起,到西方坠落,从年岁那头开始,到如今已过半百。 年复一年,我那颗流星,总是那么早早升起,缓缓降落。 我的生命就像那奔流不息的江水,永远无休止。我那奔腾的心啊,总希望化为泡沫,飞腾而起,变成那闪烁的星星。 然而现实却是,他即使变成了浮沉,也无路可逃。 最终,他只能期望自己是颗流星,就算不能流芳百世,至少也能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