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易代表什么?
“五行”,是古人概括宇宙万物和世间百态的一种方法。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由木火金水四大元素及其衍生出来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组成。 这种观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为,作为理论基础的阴阳学说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于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现象(如昼夜、冷热等)的一套范畴。但在中医典籍里,它却被用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用于治疗原则。而“五行的观念”更是被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代科学证明,大自然并不存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体性的东西。古代中医所说的“水火”,不是指物质意义上的水和火,而是指功能、生理状态;所说的“金木”“土水”也是指功能与形态而言。五行实际上是古人对功能与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5种类型或5种样式的不定描述。
当然,这种类型的描述对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来说,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又具有了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和可计量性,这就为中医学进一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提供了可能。
在中医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表述方式——“某类病属于木属性/像风一样/有升发特性……” “某方药可以清泻肝火,疏泄气机,其药性属木……”——显然,在这里,“木”并不是指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性能的判断。 至于“火”“金”“水”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都是一种功能的描述。
在临床上,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某一患者,其主诉为“头晕目眩且烦热”,则可根据“高年肾亏,虚阳上越”这一诊断给予对症治疗;若其主诉为“形寒肢冷”,则可考虑使用“附子辛热,归肾壮命火”的药物来调理。这里所谓的“肾虚”“命火”虽然是指脏腑器官的功能,但它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却是可以通过药物加以调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