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丑,中国汉字,读作chǒu、xiǔ或ziǔ ,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牛啼”,即牛鸣叫的声音,引申指“丑恶”“丑陋”等。在字形上,“牛”和“丑”字互为偏旁;在字音上,“丑”的字音由“牛”的读音演变而来;在字义上,“丑”多指颜色(如皮肤、毛发)或形态上的难看,与“美”相对。
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古代,人们用五行学说配属自然界各种事物。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物势》中阐述了五行的属性:“木,草木也。火,日也。土,大地也。金,首饰也。水,流也。”这里所说的“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木”,“火”,“士”,“金”,“水”。它们分别被赋予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其中,“木”有生发,条达之性;“火”有炎上之性;“土”有稼穑,培植之功;“金”有肃降,收敛之效;“水”有浸润,滋润之道。可见古人对五行的认识很深入。后来有人进一步认为,人体内外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五行分布,其中五脏配五行,五季(东,西,南,北,中)应五行,五色属五行,五味归五行……总之,万事万物皆五行。 这种观念影响十分深远,至今我们还常常使用一些含“行”字的词语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医用五行说明五脏,六腑,经络,五官,九窍,头发,皮肤,四肢,骨骼等人体组织结构,并解释它们的机能活动。
从五行学说的来源及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内涵,对中医学,中医学术文化,乃至中国古代哲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