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时五行属什么?
庚是阳金,代表的是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所以也叫“阳金”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方法,现在通用的是24小时制,古时一昼夜分为10个时辰,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子丑寅卯.....”中每两个字为一个时辰的俗称。而一个时辰刚好等于如今24个小时。在旧式历书中用干支表示一天中的时刻,每柱两字,根据起卦时的月日时排出六十四卦,再配合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关系推导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推算方法至今在中国南方某些地区还有使用。
在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一天当中有“昼”“夜”之分;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之分,于是古人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得出“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东西南北”和阴阳五行相应的结论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子午流注,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五行学说。古有水火流注之说,汉代以后,发展为子午流注之学。子午,指子午卯酉四时阴阳旺相所在;流注,有流行灌注之意,即十二经脉气血,如潮水一般,依照着时间的推移依次流行注入十二经脉。中医将子时定为十一时至一时,按着子丑寅卯的时间推移,依次类推,将一天定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正好与周天北斗所照十二辰相对应。北斗星,是天心,是天枢,它与周天十二辰构成子午卯酉的天地轴枢,天地依靠这轴枢运动不已。人体是小周天,十二经脉犹如天体十二辰。人体的十二经脉,依靠时间的流注而流行不已,经脉畅通,气机畅调,人体内外才能保持平衡。
《灵枢·卫气》:“人有十二经水……其水有盛有衰,有余有不足,有出有入,以行于四肢……其行也,以二十五度,而行尽一周内营三十六宫,而复于其所也”。经脉气血流注于十二经,周而复始,昼夜不停,故曰“内营三十六宫,而复于其所也”。
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从亥时始,亥时属水,为三阳合路,阳旺于上窍,则头目清爽,因此亥时入眠,正合《庄子·刻意篇》:“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之意;亥时入眠,足太阳膀胱经得时行经,膀胱贮藏水液而不渗漏,人得水精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