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含义五行属什么?
天(汉语词语) 指天空或天地,也特指帝王。《说文》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可见,天者,顶天立地之意也。 古人把地球周围的虚空分为上下内外五层,被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称为宇宙,即最大的五行,而位于中间一层的则是天。
其实,无论阴阳还是五行,都只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理论体系,今人不必完全赞同。古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仍被广泛运用。 天,在五行中属阳,与太阳的关系最密切。天又被赋予新的内容,即表示时间、空间、气象和气候等含义。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宇宙形态的认识。《周礼·圜丘祀天》中有:“圜丘祀天,方丘祭地。”郑玄注:“谓坛之所立,圆形曰丘;方形曰畤(zhì)。”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阴阳相应,故有“天圆地方”之说。
天气冷则地冻,地湿则天气潮。天地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古人用“天”来表示时间和空间。 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动物作为象征,如子时(23点至1点),象征动物为鼠;丑时(1点至3点),象征动物为牛等。现在的人根据古人的这一划分方式,把一天分成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成六十分,分设两个刻度,每个刻度各代表十五分钟。 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作为四季的开始,并以月相盈亏作为标志,设置“望(初一)、晦(最后一晚)”,配合“上、中、下弦”,共六个阶段。每月循环一次,以此推算四季。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区域,每十五度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既代表了节令的变化,又代表了气候的变化。古人把立春之后雨水之前的十天称为“立春节气”,把小满和大暑之间的二十三天称为“小满节气”等等。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并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