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五行属什么的?

宫思睿宫思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礼记·檀弓下》有“土丧之道,丧之日,沐浴、餐饭,有所选择;用瓦器,不得用金属器皿,此古之规矩”的话。《周礼·地官·掌殡》说得更明白:“掌殡之事……其棺椁则用甓(砖),其衣服,衾簟(床单)用絺绤(细葛布)。” 古人举行丧葬仪式的时候,棺材里的殉葬品很少,甚至没有贵重的随葬品。秦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律条中规定:“皇帝园寝,冢大如厅,深如地下,无坟丘树标记。”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律条又补充说明:“无埋金、银、铜、铁及犀玉。”东汉许慎在论述汉代丧葬风俗时也说:“天子诸侯冢而不坟”(不堆坟丘),“大夫以下穴而墓”(挖洞埋葬)。这种墓葬形式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被改变。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人实行的是土葬,而不是火葬或积水葬。既然土葬,那就得有一个埋尸的场地。据研究,先民最初是将尸体放置在野外任其腐烂,这显然不适于长期存放。最后想到的办法是筑土为坟。不过当时的土坟并不高大,而且往往与宗庙相连,所以《礼记·檀弓下》说有“天子之庙,堂修七尺,堂崇一丈,五室之中,两厢四门,置君之灵座”。这似乎与今天的坟堆不大相似,不过这也正是土葬与火葬的不同之处——火化的骨灰要放在专门的骨灰盒里,而填埋的尸体总得有一些体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变得紧张起来。人们既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活,又要满足墓地需求,于是坟墓越来越高,地下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至于地面上的封土,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城市已经不再批准新建陵园,而对原有陵园的扩建也非常严格。作为文化遗产,传统的陵园建筑形式和装饰工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