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宝玉最后的结局?
对宝玉最后终于出家为僧这一结局,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宝玉出家固然令人惋惜,但他是情场上的失败者,这是他反抗失败后的逃避。另一种意见认为,宝玉出家当了和尚是理所当然的,是合乎艺术逻辑的。曹雪芹通过写贵族家庭的败落,是要展示人生情场的灰暗和悲凉,是希望人们从这种情的悲剧中,觉悟到情的虚幻,从而去执着,去参悟禅机,就像画中这块顽石一样,返归浑沌质朴的状态。后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还应当进一步看到,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红楼梦》的主流,所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复杂的,他在婚姻问题和政治问题上的不满和反抗,是与他追求男女间真正的爱情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相联系的。他厌恶儒家的纲常礼教,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与林黛玉建立了知己的爱情,他所热衷的是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情谊。贾宝玉的性格,是当时社会里一种要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爱情的新思潮的代表,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在遭受爱情失败和家庭重大变故的严重打击以后,终于从一个安富尊荣的贵族子弟变成了一个沿门托钵的无家可归的和尚,这仍然曲折地反映了他同封建势力决裂,对世俗生活绝望的心理过程。如果仅仅把他的出家理解为对人生的彻悟,而不和他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对封建势力的抗争联系起来,那么《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