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五行属什么?
1.“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从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以水与火、木与金的对立关系出现)推及社会变化、人事吉凶的相应关系。 2.《吕氏春秋·季夏纪》:“季夏之月……始寒,命曰孟秋。”高诱注引《五行志》说:“孟冬寒而反温,故曰孟秋;仲冬寒之极,故曰仲冬;季冬寒气消,故曰季冬也。” “四时”之称始于汉代。
3.东汉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说:“天地之间,五气流行,土乃居中……”这就是认为“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五种状态了。 在古代哲学家中,有的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或社会制度的变化,如董仲舒;也有认为“五行”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象征,或是表示“五色”“五声”“五味”“五行”等五方、四季、五日、五官等,如《淮南子》;还有的把“五德终始”说附会到历史上统治者的更替上,甚至把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套进这个模式中去解释,例如公孙尼的《世谱》就是这样作的(见《汉书·艺文志》)。
4.到了宋代,五行的含义又有了发展:一是认为“五行”就是“五脏”和“五气”(见张载)。二是认为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之外,另有“阴阳”与“太极”也是“五行”(周敦颐)。三是主张“心”“肝”“脾”“肺”“肾”为“五藏”,与“木火土金水”五气相配(朱熹)。这些说法虽然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也表明了“五行”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之中的。
5.总之,作为古代人们用来说明世界本原、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五行”学说,其概念本身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但其基本精神则始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至于五行之中哪一行代表谁的问题,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或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