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五行属什么的?
“汉兴而郡国盛,时君虽欲复作石渠论谈,建章、甘泉等馆可设,而诸子说经无不言氏族者”(《汉书·儒林传》) 汉武帝朝,董仲舒曾建议将全国的郡国划分成100多个区,每区置3000人,由地方官担任督邮,负责督察属吏和百姓的行动;在各县再设置100个乡,由地方官员兼任乡佐,专门负责监督各里、亭的政令的执行情况(《汉书·董仲舒传》)。可见此时郡下设县的三级体制已经形成。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是在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经济残破不堪的情况下为稳定局势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到文帝时形势基本稳定,景帝又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武帝继位后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加强政策,以郡统县两级行政机构取代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建立之初,承袭秦制,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辖若干县,中央任命官员做郡守(太守),管理一郡民政与治安。这些郡一般管辖着数百县之多。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废除封国的相国、相,改置丞相、丞和郡守、郡尉,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当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每一郡管数个县或数十县不等。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以后,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共得四十余人,并规定王国的范围相当于战国时代七个强国的领土.后来分出的王国越来越多,王国所拥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大,以至超过了当时的朝廷直辖地域.到了西汉末年,王国的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以上,而且很多王国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不仅威胁朝廷的安全,而且还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成为西汉末年以来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刘秀即位之后便着手进行削藩。他先后将王莽时期割据一方的铁杆亲信更始将军梁王永、淮阳王常等王以及少数野心较大的异姓诸侯王,全部削去封地,遣归京师。与此同时,他还对那些拥兵自重的宗室藩王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汉光武二十四年正月,他将封爵超过三代的郡国五十六王,全部遣回京师,不准留在原来的封土居住。四月,又下诏“诸王子皆归藩国”。至此,困扰统治者多年的藩王之患终于被解决了。此后至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又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对藩王的削夺,使王室子弟们的权利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由于汉代初期国力贫弱,所以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强大,于是从汉文帝十二年(前178年)开始逐渐将郡国合并为一,从此结束了西汉前期那种郡国并行的局面,形成了郡、国二级区划模式。这种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