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在五行中属什么?
古代中国人将地球划分为七个区域,即所谓“七政”,分别为日、月与五星。由于日月为明,而五星是辰,于阴阳之别相当于阴与阳,故而谓之“五行的行”。 《尚书·舜典》说得很清楚: “帝曰:‘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厥予唯刑。无用法杀戮。’……禹! 拜稽首曰:‘皇祖帝辛(纣)闻朕志,蹈止厉,待时乃发; 兹王可修,敢有怡志。帝命我承甲戎,五典五山,五祠五允,庶严祗乃亮,天戒谨哉!’……” 可见当时以天象的变化来推断国家的吉凶福祸的占卜方法相当常见。 日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兆头之一。
古人对于日食有着诸多忌讳和限制,天子要在白天吃冷饭以示警惕,官员要脱去鞋子表示敬畏等等。当然也有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吕氏春秋》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吴王见秦宾,宾欲荐枕。太宰嚭进少姬,季札曰:‘美矣!吾未见好德如好酒者也。’宾退,谓太宰曰:‘何为召子来?何不见也?’太宰曰:‘子则乃言,若不及乎子。’”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大国国君,面对强大的秦国使者也不能任性,必须按照当时的礼节行事。如果季札真的不喜欢少姬的话,完全可以借辞谢酒宴为由拒绝见面或者干脆装醉不醒,而不必亲自去找太宰。
总之,在古代中国,日食被看作是天子失德的征兆,而为了应对可能带来的灾祸,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补救。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古人将日食归于五行中的哪个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