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是在自然现象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质不灭定律。这个定律被引入到生命领域当中,就被赋予了生命本质的含义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也就说明在生命过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要素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而它们的相互关系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特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体现了生命的规则性或曰自然属性。
那么人在自然界中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形态而已,既然是物质形态那就必然要受物质的特性所制约和影响。因此来说人体生命过程当然也要受到五行特性的约束或曰引导。 中医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以分为阴阳两类,而各阳类事务又可分为五行。在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方面,也可以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这八种器官的功能活动,分别具有木、火、土、金、水的特点。
由于五脏之中的心包(心脏的外膜)和脾胃都属于中焦脾胃系,并且“心为君主之官”——这些器官的活动都遵循着“木火土金水”的规律,所以中医学把人的整个消化系统看作是一个“五行相生的链条式”功能系统。它首先接受食物的能量,这个过程就像木的特性——树木吸收阳光和水份一样,这个过程是靠太阳的能量来实现的。这种能量的获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食物通过胃肠道的吸收,营养被输送到了全身,这就像是火焰一样,给了人体以温度和动能,让心脏跳动、血液流动、肌肉舒张收缩等等。这就实现了火的特性——主动、向上、温暖。 脾胃消化吸收后,食糜进入了小肠,经过进一步浓缩,最后形成了粪便,排出了体外。这个过程就像泥土一样,是金的特点——沉降、收敛。
人体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并把这些能量转化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形式,这个过程就是水的作用——“遇方则汇”,它可以把任何人体所需要的物质吸收到体内,并通过运输、分配、排泄等方式,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部位去发挥作用。 而人体从自然界中摄入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粮食(谷物),所以中医理论中也用土作为脾胃的象征。
总之,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之所以划分为五行的范畴,那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五行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的客观存在。因此来说,认识掌握自身的五行属性,对于我们调整身体的不协调状态,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