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五行是什么?
1、阴阳五行说 最早源自先秦诸子百家的《黄帝内经》,其基本观点是将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认为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其中,“木”代表春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长夏,“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以人体为例,五脏心肝脾肺肾被喻为五腑,外与皮肉筋脉鼻腔口腔等都被比喻为六窍。经络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四肢,也被归纳于五体之列。 五脏之间,心为君主之官,居上位;脾为后天生化之源,居中央,主运化;肺为相傅之官,位最高;肾为作强之官,位最下。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 心在志为喜,形如火炬,主血脉为主。 肝在志为怒,形如刀戟,主疏泄而藏血。 脾在志为思,形如扁鹊,主运化而为气之母。 肺在志为悲忧,形如华盖,主肃降通调水道。 肾在志为恐,形如水桶,主闭藏而纳气化精。 在阴阳学说中,阴指形体,阳指功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体都是既有大小的差异、强弱的区别,又有阴阳之分。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而阴阳之间的偏颇则是后天形成。
2、气血津液说 这一学说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出现后,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并加以发展。它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把人体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若干部分,而每一个部分都可分为上下、前后、左右,这样就把一个完整的人体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体表部分称为六腑,体内部分称为五脏。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包括:心包、肺、脾、肝、肾。 除了这十二脏腑以外,还包括两个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肾上腺和垂体。
在人体之中,五脏居于内,主化生、主储藏,属阴;六腑隶属于五脏,居体表,主受纳、主传导,属阳。在功能上,五脏主化生机能(生命活动),六腑主受纳传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灵枢·五味》说:“五脏者,所以蓄血与气,六腑者,所以受气与谷。” 由于阳气具有热、升、动等特点,因此在功能上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主动而有序的传递过程,其结果是有序循环。而阴液的代谢主要是被动地吸收营养、输布废物的过程。因为被动性和周期性的不同,生理状态下,阴阳二者相互依存而又互相制约。在病理情况下,无论阴虚还是阳虚,都会导致阴阳失衡,进而产生疾病,这就是“阴盛则寒”“阳虚则热”“阴虚则热”以及“阴阳两虚”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