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五行属什么?
“五行”,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即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五种性质的物质,叫做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对应的颜色则是五彩—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这种归类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古人把不同的元素归结到一起,形成一种整体观念来观察世界,试图找到万物的规律。这种理论被后世广泛运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认为电影画面基本由三部分组成--镜头、场面和段落。一个完整的镜头包含拍摄对象(主体)和摄象机(客体)两个要素,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画面中,由于光线、色彩等视觉因素的反差,以及后期剪辑过程中各种技巧的使用,我们可以把不同镜头的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场景和段落。
我们把画面分为镜头和场面两大部分,分别对应着电影的两大构成元素--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完成电影创作。其中,镜头语言包括画面、运动、光度、音效等各种技术层面,场面调度涉及导演、演员、摄影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范围。
如果把影片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镜头语言就是树叶和花,是表面的绚烂;场面调度就像树干和根,是内在的蓬勃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作品的整个情节。 在剪辑台上,我们按照场面调度的原则分割镜头,再依据镜头的性质划分场序;在电脑前,我们用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根据剧情发展、节奏变化以及声画关系调整画面的亮度、色度,最终实现视听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
以《一代宗师》中的两个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片段1: 片段2: 片段1是由多个镜头组成的,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场序,但在剪辑点上我们很难发现明显的断点。这是由于我们在编辑时采用了“同景别—近景”的方法,使得镜头之间在形态上得以延续,形成了连贯的视觉效果。我们把这个方法应用的剪辑过程称为“减灭割接”,它要求剪辑师具有高超的剪辑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片段2则运用了“加切”的技巧,它在视觉上破坏了镜头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的分离。在剪辑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切”的手段来解决音画同步问题,而加切的原理就在于改变原片段的节奏,用新的节奏取代原片段的节奏,从而达到掩盖音画同步错误的目的。
总之,无论是“减灭割接”还是“加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视听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这种表达通过“五行相生相克”来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