莚五行属什么?
莚是一个生僻字,读作yán,同“妍”。本义是指美丽,但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来指用草编织的东西。 《唐韵》云淹切。《集韵》夷艳切,音晏。《说文》美也。《玉篇》好貌。《类篇》行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馀廉切,音延。义同。[1]
1、形声。从艸,延声。本义:美丽;漂亮。引申指“色彩鲜艳”。
2、同本义 [be beautiful] 綖,冕旒也。——《周礼·司尊彝》注:“綖,冕之两旁也。” 士冠用缫,女子笄用褘,皆用纁纁絺绤之上。——《周礼·司服》注:“纚,髦头缯也。” 君衣缁,臣与士衣纁,妻祭衣翟,大夫衣皂。——《周礼·司工》注:“褖衣白裳,今之袆衣也。”——《庄子·天下》:“深衣大裳。”成玄英疏:“其内襦长六尺,上下都著裙,惟天子外裳,以襞积衬里,谓之‘衮’。” 朱子语类辑佚·论语三·公冶长第五【原文】 或问:“《诗经》何如?”曰:“《风雅》、《颂》犹可考,《黍离》不可为诗。”“《笺》云‘民劳’,却下语不好。”曰:“此诗只是伤时恨俗。”——《诗经·王风·黍离》·笺:“百姓辛苦劳作。”[2]
3、引申指“服饰华丽的帽子”。[3]
4、特指“草编的帽饰物”。《仪礼·士冠礼》:“缁布冠十有二旒,冕十有二旒。”晋·杜预注:“綖,冕顶也。”《礼记·檀弓下》载:“季孙卒,有司绖而纳柩。”郑玄注:“绖,髽绖也。”孔颖达疏:“言髽绖者,总发结辫,用髽为髻。”《南齐书·褚渊传》:“朝服盛饰,单衣绛纱,自戴帽帻,至於入门,每事陈设,尽如冕服。”
5、特指“用草编制成的墙”。 汉·班固《西都赋》:“罗络四荒,蓊郁苍茫。”李善注引晋灼曰:“綖,谓墙也。”明·顾炎武《日下旧闻》卷五:“宫墙高厚,有台于上。”
6、古州名。北周置。在今云南省东北部。[4]
7、姓。明·张自烈撰《正字通》卷十一:“綖,叶音延。姓。汉未央宫谒者章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