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如何对应五行?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经常有人问到类似的问题:某某时间出生的人命好还是不好等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没有搞清楚五行、天干地支和四时八节的本意及其相互关系。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23点开始到15点,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每个时辰包含六个“刻”(现在一个时辰分成八十刻),每两个刻的时间又相等,都是十九分钟。这样,一天就分为二百四十刻,每一刻的时间是前面所述四个小时的四分之壹。也就是说前半夜的九个小时加上后半夜的五个小时正好是一天24小时。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可见,古人对四时八节是十分重视的。 根据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人在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阳主动,阴主静。人就要像太阳那样动起来,像地球那样静止不动。动的方面要适应白天的阳气,静的要适应夜晚的阴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上下逢源,左右逢源,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視矣。”意思是说懂得养生的人,必定会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在冬天适当保暖,夏天不要过热,做到不躁动,安心静气,这样身体就会健康无病。
《黄帝内经·灵柩·天年篇》指出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00岁。不过,如果人们掌握了养生之道,就能长寿。反之,如果不加注意,到了90岁身体还会有毛病。这里所说的养生之道,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适当加以利用来调养机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顺应大自然阴阳消长的规律 古书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得。”这里指出了顺应大自然阴阳消长规律的重要性。什么叫阴阳呢?通俗地说,阳光雨露、花草树木就属于阳;山川河流、房屋树木就属于阴。
那么,什么是阴阳消长呢?阳极阴虚,阳极阳虚,阴阳平衡,就像数学中的加减法一样,有增就有减,有进就有出;有阴就有阳,有高就有低。大自然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往复。
人们只有顺应这个规律,该睡的时候就睡觉,该起时就起来,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否则,就会病灾缠身,痛苦不堪。
二、顺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就是要遵循阴阳消长的规律。
“和于术数”是指掌握好锻炼的尺度。古人根据一年中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的周期变化规律,将健身锻炼分为了冬季练内功(以养精蓄锐为主)和春季练外功(以疏通经络为主)两个方面。具体的做法可以在每年冬至以后逐步增加运动量,直至立春之时达顶峰,之后便开始逐渐减少运动量。
春季是万物生机勃发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适宜加大强度进行锻炼,以利于排出体内的陈腐之气,达到强身健体、疏通经脉的目标。当然,增强身体的抗寒力对于冬季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要做到动静适中、劳逸适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