諵字五行属什么?
“諵”字,读作nán(音同“男”);繁体写作“諵”。《康熙字典》记载 “古文讷字” 即此字本从言从讷。“訥”指言语迟缓、思想反应慢;《说文》里说:“訥,言难也”,所以从这个本意来说,“訥”和“諵”的意思是一样的。
“諵”还有“喧”的意思。如《集韵·删韻》里有“諵,喧也”;《玉篇·言部》里也有记录:“諵,喧也”;而《正字通·言部》里则直接引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早行相问苦夜寒,暮行相问苦暄回暖”来证明“譊”字有“喧”的意思——这句话里的“哓”字即是“譁”字的异体字。另外唐代诗人王驾在《雨晴》一诗中也有“沙路泞时人极忙,泥融飞处燕新归。东风忽起垂杨舞,散作无边无重雾”之句,这里的“雰”字即“紛”的异体字,也是“譁”字的异体字。以上证据都说明“諵”字含有“諠”“譁”之意。
但是“吶”“喃”“嚂”等字都有“喧”的意思,它们和“諵”有什么区别呢?要区分这些形近音字,就要看其引申意义了。 比如“吶”字,《康熙字典》中有“註”:“《集韻》乃加切,音拏。《類篇》大言也”。又引《唐韻正韻》曰:“《說文》‘吶,聲也’……蓋謂出言大喊也。”这里明确指出了“吶”字表示大声呼喊的意思是由“訥”字引申出来的。再看《玉篇·口部》对“吶”的解释:“吶,大叫也……”同样是引申义。再联系前面《说文》中对“訥”的释义:“訥,言难也。”“訥”和“吶”都包含了“不善言辞”“说话迟钝”的意思。因此可以得出“訥-吶”这一组字形音义的演变过程如下: 类似的,“喃”字的《康熙字典》中也标注了“註:南官切。《集韻》奴甘切。兩切。”也就是说“喃”字有两个读音,两个读音下分别对应着“喃”的两个含义:
1. 《集韻》中的“南官切”指“喃”字念nuó时候的意义是“喃喃”(形容连续不断地说或自言自语地说着)。
2. 《集韻》中的“奴甘切”指“喃”字念nián的时候,意为“細語” (小声地低语) 。
“喃”字的另一读音“兩切”(liǎng)已经很少用,且多用于“喃喃”(lǎo năn)这个熟语。因此不列出其引申义了。 “嚂”字同“訕”,《康熙字典》中有“齟齒切”;《玉篇·口部》中则记录了它的两个读音“寒濫切”“胡亂切”;而《集韻》里则是“寒濫切,胡濫切。” 这几个字都属于“舌音”,它们的发音部位相同,因此很容易混淆。
“嚂”的字形演变和“詀”最为类似,都是由“言”和“占(zhān)”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詀”字的字形特点来记忆“嚂”字的特点。这样“嚂”字就会记起来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