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风水五行属什么?
1,阴阳五行是古代先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到的结论,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重性,并且不断运动、变化、循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阴阳在数学上的表达方式;而五行则是根据万物生长规律得来的,金木水火土,依次相生又相克,循环往复。
2,《系辞》中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坤道其顺承,载物育萬物。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周易·乾》 《彖》中则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彖》对乾卦的释义为:伟大的乾,万物依托它开始生长,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3,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作为基本的元素,无处不在。如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的五脏学说,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五脏有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彼此之间也有联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再如经络学说中的经脉和络脉,十二经脉阴阳相配,手足相合,表里相邻,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经有“径”的意思,络有“络”的意思,经络就像管道一样,把精气气血运行畅通。
4,《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阴阳,如是则僻邪而不尽,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阴阳并非单纯指自然界阴阳,而是包含了中医阴阳的理论,是说人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配合中医阴阳调节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易经,阐述了阴阳之道与五行之理,包含了天人合一等深奥的哲学思想。从占卜易道发展为易经,继而又分化为为术数易和儒学易。儒学易的精髓在汉代被挖掘出来,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之说,从而成为整个汉代的政治指导思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是接受了这一理论的结果。
周易风水五行属木。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建筑、姓名、堪舆等。含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的书籍很多,如《尚书洪范》、《幼学琼林》、《三字经》等。五行的"行"通"型(型)",表示事物的型态;"五行"即五型。五行学说用五行分别对应指代五方、五音、五色、五味、五脏,还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合称"五行生克乘侮")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属性关系。
在中国,易经与五行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五行之术来源于"医易同源",五行学说也通用于医学。它主要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解释人体脏腑间的功能关系及其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联,从而为中医学有关脏腑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基本理论。中医学的五行说,是被中医理论体系所吸收了的五行学说,属于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中医理论之外的一种方术。
中医理论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将易经学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作为理论基础,这在理论形式上是有所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中医对这两种学说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改造,使之成为中医的理论内容。这种种因素的结合,构成了一个系统。中医的阴阳五行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阐发人体的生理功能,如形神一体的总体特征和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把整体的人分为形体与精神两个方面,人体的有形部分如:头、体、四肢、五脏、六腑、奇恒之脏等等,统属于阴,而人的神、魂、魄、意、志等思维意识活动(即精神)统一于阳,这就是人有机体的"阴"和"阳"的特征。又如脏与腑从其位置属性来说,五脏在里,六腑在表,因而五脏应阴,六腑应阳,但是,就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是属于阳的特征,为本脏的阳;而三焦行水、肺朝百脉、脾为太仓、肾纳气等等,是属于有形津血、纳气、藏精,是偏于阴的特征,为本脏的阴。这是同一脏器中又分别有阴和阳的相对属性。
另外,相表里的脏腑则是一脏一腑相互为表里,其阴阳亦相反,如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心包络主脉主血,是心主血脉的代理,脉(血)为有形之体,应属于阴,心包络有心的"阳"的功能,偏阳为里。而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持诸气,通畅水道,主气、行水,应属于表。这样以表里的脏腑互为阴阳。在阐述病理变化时,也是运用阴阳学说来论证的。如在热性病的治疗过程中,当热邪久羁,耗伤阴液之后,应属阴虚生内热的虚热证,即所谓"至阴虚时阳已损,至阳虚时阴已损。阳损者,热极而外寒;阴损者,寒极而成热"。
由于阴阳互为消长,相互制约,二者不能独大,独大则为病态。所以当人体内一化过盛,则必然消耗相反的相克因素,而使生理失去平和,则发为病理变化。如阳气过盛,可耗伤阴液,而使阴液不足,机能减退,这便是阳盛则阴病。同样,阴气过盛则消耗阳气而使阳气不足,功能亢进,则为阴盛则阳病。人体的病理变化都是在过度破坏了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制化,使阴阳失去平衡所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