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字五行属什么?
【字义】 邰,中国上古姓氏之一,发源于今甘肃省武山县城西十八里的古邰国(因在邰水中游而得名)。后为周族先祖王季的封地,春秋时被秦武公灭掉,其后裔以国名“邰”为姓。据有关资料记载,汉代有著名的司马相马,他的祖先就姓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妻昭烈皇后姓邰;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其祖上就是东汉时期的应奉,而应奉的先祖就是西汉时期担任大司农的邰慈。由此可见 “邰”这个姓氏是汉族姓氏中的一大望姓。
【读音】 tái
【五行】 土,康熙字典中,邰字五行属土。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姓氏中的“氏”在古代是指女子出嫁所居住的地方。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杜工部祠》诗中有句“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其中“浣花溪”就是杜甫的氏。又如《礼记·曲礼下》中有言:“男女寝处,私室不出门。”其中的“私室”就是女子的氏。这种风俗一直到清朝都还流行,清代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就提到了这种风俗:“古人所谓氏者,即后世之闺房;谓邑曰邸,即入之室。”
在康熙字典中,邰字的释义有:1、我国古代邰地方,周朝的发源地,地名;2、重叠;3、[邰累]坠落。后来引申有[邰逸]腾跃,高超。从这个角度讲,“邰”还有飞黄腾达的意思。用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的话说,就是“一举登第,便谓邰逸”。
“邰”字的拼音为tái,上下结构,部首为阝,总笔画为11画,其中田字为7画。在《说文解字》等字典中,对邰字的解释都为“周之始封”和“地名”。所以,在古代,“邰”是地名专用字,是姬姓周朝祖先后稷封地。“邰”的繁体字为“邰”,属于形声字。
从组成文字的角度看,这个字的形旁是邑,指的是古代诸侯的封国等等。例如都城的都字、城镇的城字等。而这个字的声旁则为材字去掉“木”字旁。
“邰”字属于土字旁,按照传统说法,是五行属土,如果需要从科学角度解释,则需要从五音去解释。在古代,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而“邰”字的拼音为tái,按照五音则是归音为徵。按照五行音律,徵为土,因此也属于五行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