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字五行属什么?
砀(砀)dàng 〔砀山〕地名,在中国安徽省。简称“砀”。 (唐韵)都朗切[1] (集韵)杜朗切[2] (正韵)丁浪切,音蕩。水名。【前漢·地理志】潁川郡有砀縣,潁水所出。又東鶿山,曰砀亭。【師古註】在今豫州陳留縣界。以在鶿山之陽,其石巖澤,常如蕩涤,故名。又【後漢·章帝紀】砀山在沛國属國。【註】徐廣曰:在譙國。應劭曰:在濟陰。李賢曰:今徐州東北九十里,有芒砀山。俗稱陽山。按《爾雅》云:梁山爲砀。此山獨名,非復梁山也。郭璞注䴔䴖疏引張騫傳,言沛國故城西北有高山,名曰砀山。則當是此山別名。又汝南郡有新郪縣。【註】應劭曰:地在潁川��,本名郾。孟昶以晉陽縣割屬新郪,更名焉。李賢曰:卽今淮寧府郾城西二十里。西距潁川郡百八十五里。○按颍川、河南二郡,舊皆属司隶,今分屬河南布政使臣。
又姓。明嘉靖時,嘗以戚臣姓砀。【見明世宗实录】
考证:
[1][唐韻]都朗切[2][集韻]杜朗切[3][正韻]丁浪切,音蕩。以上四音都是去聲。
注:以上内容采集自《康熙字典》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理论体系。古代思想家企图模仿西方的几何学,对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提出自己的解释,于是有了五行学说。五行家把世界的本原(指最初的状态)分为水、火、木、金和土五种物质形态,称为“五行”。五行学说用“相生相克”和“生克转化”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等一切运动变化,成为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论证和推演各种学说、观点、理论、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也成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和五脏相配,是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它把五脏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相联系,在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五方、五气、五色、五声、五化、五变,以及五体、五官、五华等,分别纳入以五行命名的五个功能系统中。
五行文字起源于原始初民结绳记事,后经部落酋长和文人根据八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法,依据万物之“象”创造出来。象形字时期,字和词是一一对应的。后来字和词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一个字可以包括若干个词,一个词也可以包括若干个字。但是,人们在给生宝宝起名的时候,还是一个字对应一个词的理解,这就形成了字词一体的五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