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五行到底属什么?

战疏影战疏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研究《易经》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有一个困惑,就是《易经》中讲的“五行”到底是啥? 很多人对此一知半解,或完全误读。我在此详细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五行是原始的东夷文明对宇宙结构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方式——用五种简单的意象来表示天、地、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宇宙构成元素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生存要素;同时,五行也是一种基本运算规则和定律。 在上古时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与星星的位置变化以及大地上的山川湖海,发现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例如,大地的中央有一个凹陷,而周围的岛屿却形成一个环形;又如,在地球上挖一个井,如果深度达到一定限度,就可以打通地面和地下的水源,形成泉水或者地下水;再如,人们在烧陶器的时候,如果用木柴作为燃料,往往难以燃尽,但如果是以煤炭为原料,则很容易就烧成了陶器。

人们对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感到十分奇怪,试图找到答案,于是就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这一思想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但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于阴气和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气者,盛衰之所由也。” 可见,古人把阳气看做是天地间最刚强、最光明的,而阴气则是孕育万物的。

关于五行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得出确切结论。我认为有可能是来自巴蜀之地的一个古老族群,他们创造了五行的观念并将此传播到了中原地区。首先在《周礼》中找到记载: “五行,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 而后,在汉朝时期,《淮南子》中也提到了五行: “木,曲直;金,从革;水,润下;火,炎上;土,稼穑。 这里提到的四行加中央之土,正好对应着东南西北中的五个方位。

到了唐代,孔颖达注疏《周易·序卦》时提出了他的见解: “木生火,火熟物也。故其象先木而后火……金生水,水生万物,故其象先金而后水……” 他认为五行依次相生相旺,至火而极。但又说: “土无定方,随尊卑而位。” 即五行之中,土无所不包,没有固定的方位。

车吕车吕优质答主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或五种物质的运动)不断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

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内部以及事物或现象之间,都存在着气运动的形式和规律,即都是通过木、火、土、金、水五气的变化而得以维持和发展。这是五行学说有关五行与宇宙万物的构成的基本观点。

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借以说明各类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谓五大类及各类的特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对这些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对于五种基本特性,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淮南子·原道训》日:“水者,寒,泽,湿;火者,热,燥,干;木者,曲直;金者,刚,坚;土者,敦,大,博,厚。”《白虎通》日:“土者,含吐万物,先言土者,五材所以出生之根源也”。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日:“水曰润下者,寒,泽之性润下也。火曰炎上者,热,燥之性炎上也”。《格物中和》日:“金之性虽能有容广纳,而用则主敛;其质至坚,其体至刚,虽微甚多刚性;不从革也”.《难经正义》日:“此以木、火、土、金、水五者,比天之大,人之身,万事万物之众也。万物之大,不出五行之表,故以五者配之,而为之名”。

这里,古人以生活中常见的5种具体物质为代表,将其抽象化并引申和推广用来说明和阐释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