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属于五行的哪种?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课上提到了这点,便一并写进讲义里吧! 五行、五音、五味这样归类诗歌的方式古已有之了。《礼记·乐记》曰“故音乐者,天地之和也;阴阳之气也;四时之功焉。”这里的音乐其实就是指代诗歌的。又说“黄钟之宫,音之所始;神农氏兴,琴瑟之管;玄鹤鸣矣,君子寿考(此二句意为诗歌起源于黄钟之音)。”可见古人对诗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认为是源自于天地自然之物。那么他们为什会这么认为呢?
我们知道现在西方主流学界认为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但我国却另有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谈到屈原的作品时说道“上陈天子尊盛,下叙百姓力耕,中间不缺山川神灵鸟兽草木之类……亦言其志而已。”这实际上暗合了《礼记·乐记》中关于诗歌起源的说法——源自天地自然。而且这种观点也是在我国流传最广的一种。
不过司马迁的话又跟《乐记》有区别,他提到作品的内容包含了“天地”、“阴阳”、“四时”这些概念,而《乐记》中可没有提到这些。这是由于我国古代文人一直有着“文人负四海之名,而天下之士,所以倾慕者也”如此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载道”和教化功能。所以他们总是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社会性和理性思考。这一点也可以从屈原的作品看到痕迹,他的诗句常常出现“国”“家”“人”“民”等字。当然这也与屈原所受的教育有关(见《楚辞章句》)。总之这种作品自然不能如西方现代文学作品那样纯粹反映个体的体验和心灵体验。它是要反映群体的经验,表达作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因此说它源于天地自然是合理的。 但若只根据这一点就说它的源头是物理世界实在是过于单薄了些。其实我国的这一传统最早可能来源于《周易》,因为《周易.系辞》里有句话“圣人设卦,观象系辞,而明出入以制法度。”意思是圣人制作八卦的时候,观察天地的变化,把阴阳性质相似的两个爻放在一起制成六十四卦,并在每一卦下面写出说明文字,从而制定出法律制度来。虽然这句话里的“法度”一词在古代中国并不表示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法律制度,但它确实暗示着一种用理性思维推导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意识。这种方法实际上也影响到了文学的创作,让作者试图在作品中融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那有没有那种完全无视自然规律,完全主观的个人化写作呢?当然是有的,而且一出现就极为流行,它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这类作品完全抛弃了象征比兴的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描写作者的个体经验,比如曹丕的《善哉行》,魏文帝的《燕歌行》。而且作者也不管季节时令有什么变化,不管对偶句有没有表达出和谐的音乐感,只要情感发泄出来了,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文体的影响极为深远,唐代的七律就不怎么讲究对仗和押韵,主要追求抒情时的自由度和表现力。宋代词虽然讲究韵律,但却不一定按照固定格式的四声去填词。所以我国古典文学在整体上不如西方文学那么注重自然规律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