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于五行中的什么?

娄呈烨娄呈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于姓是一个稀有姓氏,人口数目在百家姓中排234位 于姓的起源有两个,分别是赐姓和复姓。其中来源于赐姓的于姓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①周武王伐纣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侯国君主,封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国号殷。到了春秋时期,宋国的开国始祖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宋国君主称君。到战国时期,魏国兼并了宋国,宋国君主迁居彭城,以国为姓,成为彭氏。而于姓的第一部分便是由魏国的王室后代所组成的。

②秦朝末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将战国时魏国的一部分土地分出设置上党郡,把国都设在长治的韩王韩桓惠王的后代分封到这里做郡守。汉武帝时,由于匈奴时常侵扰,韩王的后裔纷纷改姓避祸,其中一支改为于姓。

③西汉昭帝时,越王勾践的后人勾广汉因犯下死罪,为了免于一刀斩首,便主动请命前往西域屯田,镇守边关。汉朝允许了他的请求,并且把属下所有士卒都给了他,以此表示对他的信任。后来勾广汉的孙子勾尊因为立功被召还京师,回到中原定居。汉朝为了奖励他功勋,特地将他的姓氏“勾”改为汉姓“于”。所以,这一支于姓也是出于皇室赐姓。 至于来源于复姓的于姓主要来自于三国时期的鲜卑族。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西晋初期又有“八王之乱”,北方汉族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此时生活在中原地区鲜卑人大规模南下迁入内地,开始大量融入汉族。

在历史上,鲜卑人除了给汉人带来大量的外来姓氏外,还有“慕容”“宇文”等姓氏。这些姓氏大多传承至今。于姓的第二部分可能来自于鲜卑人复姓“吐谷浑”。吐谷浑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一段典故:可汗慕容皝去攻打吐谷浑部落的时候,俘获了一个吐谷浑部落的王子。因为这个王子长得一表人才,且能言善道,很是讨得慕容皝喜欢,便将一个名叫“阿归”的女子嫁给他。并赐给他一个汉字姓名,叫做“慕容永”。但后来慕容永背叛了慕容皝,又投奔了冉闵。这个时候他的名字中还带有“吐谷浑”三个字。后来慕容永在冉闵手下逐渐有了地位,还被拜为尚书令、大都督、中山王。虽然他的职务越来越高,但是人们提起他都叫他“吐谷浑”,这个名字也随着他的地位一起流传了下来。而于姓的这部分人应该是吐谷浑部落的后裔,他们的姓氏应该为“慕容”。

双问学双问学优质答主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用来阐释人体的整体性和解释人体病理变化的机制、以及指导临床防治疾病的一种思维方法。临床上对疾病防治的指导主要表现在诊病和施治两个方面。如诊病方面,由于五脏分属于五行,而且五脏又各有其病变反映于体表的征象,这些征象也被概括在五行属性之中。因此,当人体发生病变时,这些病变的征象,就可通过“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途径显示于外,中医临床医生通过观察、分析,即可推断病变属于哪一行所主的某脏,从而确诊病变的部位。

在治疗方面,由于任何疾病的发展,都不应超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故对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也就相应的产生了“补母泻子”、“抑强扶弱”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因此,五行学说,对于临床疾病的防治,确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如果把五行学说所阐释的脏象学说和某些治疗原则、方法看成仅仅是“五行学说自身的内容”,或者把它作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本身在人体中的存在,就未免失之偏颇了。因为,五行学说毕竟只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人体生理结构和疾病本身。例如,“脾病传肾”之说,中医临床上在治疗上确有着“见脾病而治肾”和“见肾病而治脾”的补土制水,泻南补北的方法,但不能据此说人体的“脾”和“肾”是“土”和“水”自身的实质存在或某两部分物质的总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