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行到底属什么?

任古尧任古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夏”字,从草,肖形,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很像一种有草覆盖的祭坛。这种祭祀的用品是青绿色的,与夏天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样子相仿;并且用“夏”来指代这个季节,也是很恰当的。 但是请注意,“夏”字,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字,而不是象形字。这说明“夏”字的构成并不是来源于某种特定的物体或形象。也就是说,“夏”字是人们根据春天草木萌生,夏天草木茂盛,秋日草木凋零,冬天万物潜伏的特征总结出来的文字。

同时,古人以五为纪时单位(一甲子为一个周期),而每个周期的开始正是立春之时,所以“夏”字正好对应着从立春到立秋这半年的时间。 夏=春+夏=木火土金水=四季二分四时 另外还可以这样推导: 夏=(春+秋)÷2=(2×108+365.24)÷2=4973天=11.9年≈11岁 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六十年为一甲子,一个轮回。11.9÷60=0.19833……余14,即14个甲子后,循环回到第一天。一个人一生的光阴大致等于两个循环。从第一个人开始计算,每一个甲子年的第一天都是新的开始。然而,到了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封商纣王子武庚为殷侯,以续殷商之祀,并让其臣服于周。为了区别原先的商朝正朔,新加的周天子称“周王”,而不再称“殷王”。

从周王邑建立之年(前1046年)开始,农历的新年又回到了原点。而从殷商末年推算下来的新年,却已经过去了14个春秋。这种矛盾就是所谓的“周历新闰”。周历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四日,比现在农历的九月余一天。而商纣王在位十七年,每年都过腊月三十,所以腊月在商纣王时期是大年三十,而在周王时期变成了大年初一。如此,年年如此,日日如此。虽然过了十四个春夏秋冬,但正月却是年年照旧,故谓“周历新闰,七十九载,复归初始”。于是,从周朝开始的农历,就把腊月二十九那天的晚上定为除夕,而腊月三十那天则是正月初一。

都吉奎都吉奎优质答主

夏属火。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独特的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变动,可以概括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五者分别具有生长、热、长、肃杀、寒等属性。五者相互资生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人的五脏及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和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在属性上是相通相应。它们在生理上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维持人体内在五脏的协调平衡。

在天干地支中,每年有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立夏三候”是说夏季节气,五天为一候,十五天为一季。立夏有三个候:首先一候是“蝼蝈鸣”,说的是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青蛙开始在田间、池畔鸣叫,寻找自己的伙伴;二候“蚯蚓出”,说的是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钻出地面;三候“王瓜生”,这个王瓜也叫雹瓜,《诗经》里面有说“绵绵瓜瓞”,这个瓜瓞指的就是王瓜,王瓜是一种药用的植物,现在在山东有些地方还有栽培,它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它可以化淤消肿、润肝宜肾,所以有“立夏尝瓜”的养生之说。“小满三候”指的是“苦菜秀”,“秀”表示开花,说这个时候,开始苦菜可挂了,有花能食用了;“靡草死”,靡草是一些喜阴的一些小草,此时阴气被阳气所克制,靡草得不到阴气的滋养而枯死;三是说“麦秋至”,由于这时夏收作物开始成熟,虽然是初夏,但已经进入麦子的秋,所以称为麦秋至。“芒种三候”初候“螳螂生”,因为小螳螂感应盛夏的气息生出来;二候“鵙(jú)鸟至”,鵙鸟就是伯劳鸟,它声音尖锐,能吃其他的鸟,以食虫为生,阴阴夏木啭黄鹂说的就是鵙鸟;三候“反舌无声”,伯劳鸟出来,反舌鸟就要归里藏起来,不在唱歌了,反舌,善学其他鸟鸣叫。

按照古人把五天叫做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一节气的十五天中都有自己有物候,叫每一候的代表性生物,这些物候现象,也正好体现了每一节气的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也形象表明每一节气的特点和气候的特质,形象生动地反映和描述在一年中不同时节的物候变化,以及动物、植物、人文方面同气候的关系,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三候物语”在民间有着丰富的底蕴。这些质朴而生动的文字,蕴含着我们祖辈深邃的智慧和朴素的人文情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