焃字五行属性什么?
“曷”,《说文》解作“何不也”,指代疑问句中主谓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 《诗·邶风·燕燕》有“瞻望弗及,靡所止憩”一句,其中“瞻”与“望”间即以“曷”为隔;《礼记·檀弓下》有“曾子食于季孙”一句,其中“食”“于”之间亦以“曷”为界。可见在古文言文中“曷”相当一个结构助词,用来表示疑问或强调语气。 而这个“曷”最早见于甲骨文,形如“亥()”。小篆中又变成“隹(zwei)”字形。现在字体统一了,所以文字学家都认为这是形声字,声旁是“隹”,但形旁则有说是“尸”的,认为此字原从“尸”者,实误。
因为从“尸”的字多是表达丧葬含义的词,如“尸”、“瘗”等,和“曷”的表达意思相差甚远。而且金文的“曷”字形和甲骨文一样,也没有从“尸”之形。 《说文》据小篆字形解释“曷”字时,所谓“从尸,甲声”,亦属妄言。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形声字。
“曷”字的本义就是问话。所以古书里有不少“曷”表示疑问用法的例子。
如《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哉乾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这几句“曷”均为发语询问之辞。
《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夙夜匪懈,克念作圣。”——这两句“曷”也是用来发语询问的。
孔颖达疏《春秋·桓公元年》载晋赵鞅筮得家人卦,“桓公未吉,六五未平。”,解释说:“此未吉之道,其咎何在?故曰‘君子舍之’。然则此时尚未害政,故言‘小人占之’。”——“小人占之”的“之”字,就是用“曷”发语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