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五行属性到底属什么?
“希”字在汉代始见于《汉书》,该书卷一八上〈律历志上〉: “太初元年,皇帝创制。曰: ‘日、月、五星皆从东方东方出’。其前,日、月、五星之始出,皆随节而升,至会终而退入地中。其后,日从东方出,月从西方出,五星皆随月出入,昼夜各五时。” 「希」即指「星」(二十八宿)在白天出现,且与日月同升起。《汉书》颜师古注引东汉王肃说: “凡日月之行,东为升,西为降;昼则见,夜则隐;月初生,月渐大;及十五而圆,此天道自然之理也。‘一曰举,二曰行,三曰周天’者,谓日月星辰自东方而出,由寅申而入,运行一周天下,复还东方而复始。”
据此,古人认为「星」(二十八宿)每天从东方升起,傍晚进入西方地下,次日再重新从东方升起,如此运行不止。这种观点符合现今所认为的太阳系公转路径。 所以「希」字从「示」、以「禾」为声,取义于日出之处象征的「示」与收获象征的「禾」。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看着太阳由东方升起而西方落下,就像看到耕种而后有收获一样。“希”就是希望、盼望的意思——就像望着太阳东升西落而心怀期待,盼望丰收。 这和现今我们所知的恒星自行(自转+公转)是相反的,古代的恒星自行轨道被认为是由西向东。这可能导致古人所说的“星昼现”和我们现在的“行星昼伏夜出”有差别。(古代没有“冥王星”的概念,因此现代天文学中属于“矮行星”的冥王星在古代被视作“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