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在五行里属什么?
“昱”字的基本解释如下,其五行属性依八字喜忌而定 基本解释 ◎ 日光:~煌(明亮的样子)。~昱。
② 古代皇帝加冕称帝叫“昱”,如《后汉书·孝明帝纪论》:“太后临朝,称制七年,两居宫极,四秉大柄……是谓中昱。”
③ 月出曰昱。——《尔雅》 我看见过一种说法,把“昱”归类在火或日光部的文字,理由是“日光之上下移者皆昱”;但我查了一下古文字形,“旭”和“昱”的字形都是在日底下加一横,而“阳”是在中间插一竖,所以应该属于太阳部的文字,理由如下 “旭”的甲骨文如下图 金文的字形如下图 小篆的字形如下图 以上三种字体的“旭”字的字形变化是连续的,可见“旭”字的“日”下添一横,是为了表示“旭”字初写的象形字“九/十”的形象。
“昱”的甲骨文如下图 金文的字形如下 小篆的字形如下图所示 以上字形的变化也是连续的,说明“昱”字的“日”下一横也是为了表现最初书写的象形字“九”“十”的形象。
从上面两种文字看,用添一笔的方式表示某个数字的概念,古文字学上称之为“重文”或“重出”,这种文字形式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不合理,但在古文字里却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因为早期文字多用来表示数目词,而不是词语里的字。比如“五十”、“六十”等这些数量词的“五”“六”后面,就用重文的形式来表示“一”这个数的出现。
由于“旭”“昱”的文字形状类似且都是由一个象形字和一个指事字组成,而且“曜”字也常见,所以我猜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修改了其中的指事符号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因为古代文字改动一个字的意思是很平常的事。
关于“星”的起源,王宁先生认为它与“日”“月”一样,是原始初文中的三个最基本的符号。而李学勤先生则认为“星”的本象原是指天上的星星,而非天体中的恒星。我比较赞同李先生的观点。因为在殷商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星”的形状大多是上面像北斗七星,下面像七颗行星状,同时也有写成上面的部分只有三笔的(见下图)。 “星”的小篆字形如下图 “星”字的字形演变是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星”的五行属性应该是由金变水再变木。与“日”“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