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五行属什么颜色?
“五行”是中医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原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的观察和认知;五色中的“五色”则源于中医理论与道家养生之学对视觉神经的影响。 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五行的记载很多。《黄帝内经》云: “木生酸,酸生肝,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心火炽热,津液少,故口干苦。火气熏蒸,色黑而燥,故大便干燥。金克木,故头痛目眩。土为火生,故心烦易怒。肾水克心火,心受邪故梦惊……脾喜燥而恶湿,湿热内盛,故呕吐、泄泻。金郁不宣,肺气不利,故痰多咳嗽……”
另外在汉代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也多次出现“五行”的字眼。比如: (1.20)脉浮数者,法当微渴,今反消渴者,知阳明病多汗,以汗出愈也。 (4.53)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手温者是也。
以上只是书中涉及五行及其对应症状的片断引用,事实上完整的叙述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想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证明中医理论中确实有五行、五色等概念的存在。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标签,用以标识人体在各种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症状”。
至于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当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赋予它特别的称谓——“症”或“证”。 而中医学对于人类表现出的这些“症”或“证”的概念分类正是基于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 如果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中医理论,就必须从理解五脏功能和五行属性开始。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中医的理论看上去过于神秘和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