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多少小区?
先引用一下百度百科的内容,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需要我多说啥了 “根据2015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共有居民住宅区7863个(其中居住小区4937个)、公寓楼1272栋以及各类商住楼宇3255栋” 然后我来跑个题,说一下关于“有物业”和“无物业”这两个概念的区分。 在我的印象里,“有无物业”这一概念是划分小区性质的一个标准。但通过查资料我发现,其实这两个概念有其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先来感受一下“有物业”这个词儿在经济学文献中的出现频率 “有物业”这个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经常用来代指“有商业化的物业服务”,而“无物业”则常被指为“缺乏商业化房地产服务的住房”。 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有物业=有商业化的物业服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来进行诸如保洁、安保、绿化等基础服务; 无物业=缺乏商业化房地产服务=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基础性服务,但是可能会存在政府或社区提供的公益性服务。 根据上述定义,所有被归类于“无物业”的小区都应该属于同一个类型——缺少基本的房地产开发服务。所以,如果要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些小区的问题,就都要按同一个思路去解决才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要整治“无物业”小区的环境,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可能不是由政府出资来统一清扫每个小区的卫生,而应该由开发商或者物业公司的母公司承担相关的环境治理费用。为什么?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政府应负的责任。 如果要引入市场化运作,那么就必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对于低收入小区的住户来说,他们本身可能就不愿意支付较高的物业费从而选择住在没有物业的小区。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从经济上解决问题,要么政府出面给予这部分居民补贴,要么提供一些廉租房给他们。 写了这么多好像有点跑题……不过,如果能把“有物业”和“无物业”两个概念的正确定位下,或许可以帮到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