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在哪里?

危江林危江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源出于民间,有多种版本,流传极广,被称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得最为广泛,上演率最高,也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故事被老百姓以口头文学、说唱文学、戏曲、弹词、曲艺及民间工艺等艺术形式所传诵。

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梁祝故事的发祥地也成了难解之谜,全国多个省份都声称这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乡。比较主流的观点有如下三个说法:

一、河南新蔡说

新蔡古为蔡国,蔡国是春秋时期存在的一个诸侯国,因境内有蔡水得名。蔡国于晋楚争霸中被楚国吞并,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掉。秦设新蔡县,两汉、三国沿置。南朝宋置蔡州,此后历北周、隋、唐、五代、宋、辽、金直至元初。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裁撤蔡州,以原蔡州治所新蔡县并入汝南县。到明天顺年间即公元1457年,新蔡之名才从新启用。

在河南新蔡,当地有一座梁祝祠,据清康熙三十二年石碑记载,此祠创建于北宋之前,明洪武初由大梁迁民重建,清顺治八年和民国间都曾重修,里面还留有宋人杨大雅、俞国宝和清人张梦符、孙元衡吟咏梁祝故事的诗词。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新蔡县城东15公里处棠村镇东南隅,二墓并列,状若蝴蝶。梁祝祠在墓北,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由大梁迁民重建,清顺治八年和民国间曾重修。”

二、浙江上虞说

浙江上虞说的根据在于晋代上虞人崔豹的《古今注》中有记载:“筝,弦鼗之类也,本出秦地,秦人蒙恬所造。或曰施挨大,似瑟而小,盖古筝也。或名曰‘鸣筝’,或名曰‘弦鼗’......又有筑筝。筑筝,以竹尺击之,乃外国所出,又有秦筝。秦筝,大筝也。或长六尺,或五尺;十一弦,或十二、十三弦。从其国方数也。俗呼为‘骐驎筝’……晋孝武帝时,宫中有黄门工此者,为左右所推,敕令于掖庭与女伎对弄。一日,误以筑筝拍宫人,上大怒,令杀之。后宫莫不惋痛,乃以木匣贮其体,权且殡瘗。有一宫女名曰袁宝儿,年十六,为帝所爱幸,素闻黄门善筝,情系于怀,恨不复得见。自黄门死,宝儿亦丧明。……后十余日,殡殓处,有双蝶飞出,徘徊于宝儿所居,终日不去。或上下宝儿身周,若有凭接眷恋之态。其夕,宝儿梦见黄门曰:‘妾受君恩顾累年,今不幸而死,当与君异域难见。闻情爱未绝,故化为双蝶,与君周旋,庶其永谐于好’。”有专家认为:这就是梁祝故事的源头,并且由此推测出,祝英台乃是袁宝儿之讹传,梁山泊是被杀黄门之讹传。“化蝶”情节就源出于此。

另外,浙江上虞有个东山,古称会稽山,史称阴山县,是古代阴阳文化发祥地之一。据《会稽地志》记载:“阴山,一名东山,在舜江(曹娥江)之东,东西二百里,南北八十里,……其间岩岫奇邃,林麓幽深,晋时,山在江中,广不逾里,高不逾仞,后经泥沙积塞,平陆与山相接。有梁郎墓,在山南……”。唐代张读在《梁四公记》中,也把“梁四公墓”与阴山明确地连系在一起。《上虞县图经》亦记有东山梁四公墓。唐·郑谷《梁四公墓》诗云:“千古遗文在,先贤道可师……”。

有上虞学者认为,古阴山一带原是古越人聚居之地,梁山伯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的“四士”之一,在越地威望极高,越王封他为梁公,死后葬于东山(阴山)。此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亦世袭梁公之职,皆葬于梁公墓。他们信守祖先遗风,生前德行素著,卒 后“灵异”亦闻。秦末动乱,始有“梁四公”之称。“梁四公”作为越文化的精神象征,为历代上虞(始称“阴”)人所崇仰。所以,“梁四公”故事在以原古越民族聚集地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及闽、粤地区广泛流传,成为越文化与吴文化融合的产物。

三、河南汝南说

在河南汝南,梁祝文化遗迹保存之多之全,国内独有。其中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处,即“黄门寺遗址”、“新息故城”、“汝南森林公园”。这里流传着很多与梁祝故事有关的歌谣、民谚、童谣和古庙会、祭拜等风俗文化,梁祝故事根植于群众生活深处。在汝南县,还有梁山伯庙、祝坟、草桥、蝴蝶泉、钗头井、相思槐、梁家湖、英台庄、驻马店、送庄、会同学堂旧址等等名胜古迹,历千载而不断。20世纪50年代,在汝南县东35公里处的宿鸭湖底还发现有古息国都城遗址及梁公祠、梁书院等水下古城遗迹。

这里有一段文字,记述了梁祝故事在河南汝南地区的流传和演变。这段文字是:“据本县郭湾乡王坡村李玉章老人所述,梁山伯系新阳(即新蔡)人,本名梁喜。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自幼靠姐织布度日,16岁即到县私塾读书,三年获秀才,屡试不中,遂以教书为业。后拜东皇寺一老和尚为师,学得医、卜、星相技术。梁山伯后应新息县(今汝南县一带)主考上任,行至汝南县大埠口时,病殁于此。梁山伯之姐闻讯赶到,得知梁山伯临终前曾说过一秀女名叫祝英台(亦称红玉),也是新息人,两人曾相爱有加,因英台之父逼女远嫁徽州,山伯奔徽营救未成而病殁。于是梁山伯之姐到新息县访得祝英台的地址,请女来汝南奔丧,英台哀痛而死,当地人就将兄妹二人合葬于此(原址在梁山伯之殁地新息城北郊五里外)。葬后,梁山伯之姐常来墓前祭扫,一老者(曾系梁山伯的老同事)为解其孤独之苦,赠以红叶一片,女作诗一首以记实。时日过长,男女私通成实,后经当地父母官奏皇帝批准,成婚度日,当地人为表纪念,就把两人合葬的土丘名之曰‘梁祝冢’。该坟墓于1966年被平,碑刻埋于地下,梁、祝石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从上述文字来看,河南汝南说的渊源与上虞说的源头确实有相似之处,其基本线索是:梁山伯就是梁喜,梁山伯的死地是新息县,梁山伯之姐和老者合葬地就是汝南县,合葬地土丘就名“梁祝冢”。这个解释似乎有理有据,因为新阳、新息和汝南本属一地。

那么,梁祝故事的真正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也许将河南新蔡说、浙江上虞说和河南汝南说结合起来分析,可使我们更接近故事的起源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00年前后的北朝,梁祝的原型可能是南朝时浙江一带的一对青年恋人,后梁山伯病殁,祝英台痛祭殉情,“化蝶”而来。梁祝故事在上虞一带流传日久,到了晋代,上虞人崔豹在注解筝的时候,把梁祝故事讲了出来。后来随着上虞文化的不断向外传播,梁祝故事随着古阴山一带的“梁四公”的传说开始北传。梁祝故事北传过程中,得到了汝南人“梁山伯奔丧”故事和“梁四公”的传说的有力补充,逐渐成为了一段完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故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