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故事有哪些?
韩琦“护堤以安民”故事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韩琦,在担任陕、延两路经略使时,为了保卫边民安居乐业,他针对沿黄河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培修堤防和保卫边民的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任期间,韩琦为了加固黄河堤防,他首先采取了“筑堤”的有效措施。又在沿黄河边的原畔,主持栽植柳、榆万株,以加强护固堤岸、涵养水源。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使沿黄河地区成为一道“天堑”,有效地抵御了“河神”的恣意妄为,保证了边疆军事要塞的安全。
张载“躬耕以养心”故事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理学创始人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理念后,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毅然辞官,在故里眉县横渠镇筑炉采铜,躬耕农田,以讲学为业,长期从事理学研究与传播。张载的“为天地立心”的精辟见解,不仅被理学家们视为座右铭,而且成为华夏知识分子的道德指南。
杜甫“送行以表意”故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11月,杜甫带领着仆人和儿子宗武,从秦州经由同谷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一处面临锦江、地势开阔的草堂寺故址,自筑了四间茅屋,开始了耕读生活。其后,好友严武(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特聘他为节度参谋,故杜甫过上了一段安宁而愉快的日子。可是唐广德二年(764)5月,严武不幸病逝。杜甫失去最亲信的朋友,失去了精神支柱,诗人悲痛万分。为避战乱,他毅然离蜀,辗转东下。大历元年(766)春,54岁的杜甫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都督柏茂琳、好友郑据、刘虚、侯莫陈公等人的帮助下,他暂住于曲江之畔的公堂上(今湖北恩施市朝阳坡)。第二年(767),移家至地势险恶、环境极为恶劣的“朱阁第”(今恩施市东门关东坡)居住,直至大历三年(768)春,他带着全家离开夔州。这整个过程,杜甫在此一共住了两年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数量占杜甫传世诗篇的七分之二。《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763年初春,写于夔州朱阁第时期)的代表作品。
王安石“拒马以励子”故事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历任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晚年回金陵闲居时,常常带着儿子王雱(1041—1076)。他发现王雱胆小如鼠,便想改变一下儿子性格中的弱点。一天,他在郊外散步时,看到一匹正在玩耍的马驹,突然一转念,心生一计:“有了!”接着王安石把马驹儿牵回家里,拴在廊柱上。一天、二天……王雱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要求父亲放走这匹马!王安石假意教训儿子说:“不可!不可!万万使不得!”王雱见父亲不动心,就给父亲下跪“苦苦哀求”。王安石硬邦邦地说:“不可!”又说:“如果你能亲自动手杀掉这匹马,我就答应把你想要干的事给你办!”王雱答应。王安石说:“一言为定!”王雱拿起刀子,手却不停的颤抖,连杀第一刀这个念头都不敢想一想。王安石借机教育儿子说:“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学会克服思想上的胆怯。”又说:“要想克服思想上的胆怯就得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做起。”王雱听了父亲的教诲,恍然大悟。在父亲的督促和帮助下,王雱从生活中的小事上,逐渐克服了性格中的胆怯,成长为一个胆大心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