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基本概念。古代中国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 它们彼此之间有互克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个顺序是相生相克);同时,世间的事物还可以用五类元素来区分和描述,比如颜色可分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方分为东南西北中;人体部位分为五脏六腑等等,这些都可以大致归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的范畴了。所以中医理论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的原则。
其实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一些自然现象了,比如说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交替,这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因为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地面接收的热量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季节,而由于光照的角度的不同,地球上有些地方就会形成寒冷的季节,如南极北极;有些地方会形成炎热的地方,比方说撒哈拉沙漠。还有地球自西向东的旋转产生昼夜变化等等很多自然的现象都是可以用五行来解释和区分的。于是古人就总结出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用以阐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事间的各种联系,并用阴阳学说进一步解释了五行的关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至于说到五行跟方位之间的关系,那可以算是八卦的一种延伸了。众所周知,八卦分别代表了八个方向,每个方向都代表一个卦象并且与五行相对应,也就是东方属震卦对应着雷,南方属离卦对应着火,西方属兑卦对应着泽,北方属坎卦对应着水,中间属于坤卦,象征大地,也是万物之母的意思,故而在中央;东南方为巽卦对应者风,西南方为坤卦象征着地,东北方为艮卦象征着山,西北方为乾卦代表着天。
那么既然八卦已经确定了八个方位,为什么又要加一个五行呢?原来八卦中的每一卦都由六个爻组成,从下往上依次排列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其中一爻不动称之为静,其余称为动,如果动爻在上爻在下则称为“返”,例如泰卦就是上爻变为阳爻(—),从而变成否卦;如果上爻变而下爻动则称为“承”,例如复卦则是下爻变成阳爻(—),从而变成临卦;如果一个卦的五个爻全变,就变为另一个新的卦象,称为交变(详见《易》),这样一来,同一卦就可以演变出很多的卦象出来,当然也包括了五行属性,也就是说同一个卦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五行属性,而这恰恰符合了天地变化之道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