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德”字,繁体作“”,从「彳」、「悳」二字构成。 「彳」即「彳亍」之「彳」;《说文》曰:「行也。從之兩側出矣。」可解为道路之意。本义当指人在路上行走。
「悳」字最早见于《尔雅·释言》:「悳,直也,正也。」《说文》更明载其意为「直心為惪」——以直心而為「悳」(德)。 此处的「直」与「正」,并非一樣意思,不可混淆。 《尚书·周官》有言:「惟皇作極,四憲六禁。」《孔傳》云:「皇,大也。作,始也。極,中極也。」 孔颖達疏:「謂帝王所作之道是天下之中極。」 由上知「德」之本意乃是指帝皇之法度,引申爲道德,再引申为人品德行等義,這就是「德」字的後來涵義了。
於五行的說法,則源自黃老之學的推演,當時人們根據天地萬物所具有的能量特性及其與阴阳變化的關係將它們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 金屬的特性和能量特性都與剛硬相關,而木的特性是曲直,水的特性是柔、往下走,火的特性是炎上行,土的特性是稼穡長養。因此,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和方位关系,水能克火而火又能生土,土能剋水而水又能剋金,金能剋木而木又能剋土,如此往復,相輔相成。 而這種相輔相克的关系又與八卦的陽陰相輔相合,形成了周易的64卦象。 所以,當時的人就把「徳」與八卦及五行掛鉤配對起來: 乾卦屬金,天屬乾,故取金之象;坤卦屬土,地屬坤,故亦取土之象; 離卦屬火,取火焰之形;震卦屬木,取發芽之狀;巽卦屬木,取飄揚之狀;艮卦屬山,山勢堅固,亦取金之象;兌卦屬澤,澤能潤下,亦可取水之象⋯⋯ 由此觀之,「德」與五行沒有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