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无聊的问题,因为中国古文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意义是很灵活的,同一个字形经常代表不同的意思,同样一个“林”,既可以表示树木的林,也可以表示山林的林;同样的道理,“行”字的五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个行字是怎么写的。
第一行是行字的金文(或者叫大篆)写法 第二行是小篆和隶书写法 第三行是楷书的写法 金文的“行”字是一个走之底加一横的字符(上图左二),小篆和隶书的“行”基本上就是金文原样不变的发展演变而来,而楷书的“行”则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 所以,很显然,这里的“行”的意思当然是指行走之意。
但是,在汉字的字典里面查找,我们发现无论是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还是汉语大字典,对“行”字的解释都是“步也”,即行走的含义,这显然与上面的“行”字金文和小篆的本意不相符合啊!于是乎就有很多人得出结论认为古代的“行”字并非现在的“行动”“品行”等含义了,而是一个另外的字,只是后来简化为了现在通行的“行”罢了。 这个推论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的。
1.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说不通 第一点从历史的逻辑上来说明就很简单了,如果一开始“行”就不是“走路”的含义的话,为什么它的金文、小篆、隶书甚至是楷书都是这种字符呢?难道当初造字的人闲得发慌没事干非要造出这么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符来供后人玩味不成?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行”字原本就是“步行”的意思。
2.从“行的本义”的逻辑上说不过去 如果按照第一种说法的推理方式来说话的话,既然“行”是从原来的“行走的行”发展到现在的“行动的行”,那么这个“原来”的“行”又该如何定义呢?按照“行者走路也”的说法看来,“行走”的“行”也是行走之意的延伸,既然是延伸,那么它也只能理解为同义的扩展,而不能是另外的解释——不然就会形成一种悖论,那就是本来“行走”之“行”的意思是“走路”,但一旦引申为另外的意思后,它就不再是可以用来做此解的字眼了。这样不但不符合语言的规律而且自相矛盾。
3.从《礼记》的角度无法站住脚 有网友提出“行”的原意为道路,这一点我不太赞同。因为道路一般指的都是平坦的大路,而不是像下图这样的乡间小路(见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人所谓的道路其实就是乡间的小道而已,而非宽阔的大道。因此,将古人的“行”理解为道路是不符合实际的。 以道路作为“行的本义”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无法解释孔子的那句话“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识千群,非吾友也。”,这句话中的两个“行”字都指的是行为操守,而非一般的道路之行。 “行者,行也”这句论语中的话应该算是千古定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