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五行属什么?
这个“五行”,其实是个现代汉语中的名词。 它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五行理论。 在哲学上,“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元素(或物质),以及由这五种元素相互相生相克而衍生出来的五德——“仁、义、礼、智、信”,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中医中也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天地。 如《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气也;地之在我者,形也。”这就是说,我们的体内也有一个天地。这个天地的五行属性是这样的: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中药学中,我们常能看到药物按五行归类的现象,如补肝的药常包括当归、白芍等;养心药常包括丹参、酸枣仁等;补脾药常包括白术、山药等;清肺药常包括桑叶、杏仁等;补肾药常包括枸杞、菟丝子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从宗教到科技,再到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在。但人们对“五行”的来历却少有了解。 其实“五行”的发源地是上古时期的华夏文明。
到了先秦时期,“五行”被大量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因为此时各国争相从事着一项被称为“变法”的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本国的弱势地位而在竞争中夺得上风。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儒、墨两家显贵,而“五行”正是源于这两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夺,战乱纷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有一种超越性存在以安抚人心、凝聚国民。于是,“五行”“阴阳”等东方哲理就被各诸侯利用了。 当时齐国有邹衍治学,他集阴阳、儒、墨百家之长,创“五行”之说,大谈“五行相生相克”,且“土居中央,行其道,故称中央生土……”以此来说服百姓、凝聚军心。 这一说法深得当时的霸主齐宣王欢心,而邹衍也因言之有物而被尊为“贤士”。 从此,五行学说开始广泛流传,并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