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昝”字在康熙时期的读音为zuǎn,且归入“早”部(现代汉语中早已没有这个字了);《中华大字典》等工具书上则明确标注该字的读音为zǎn。 《康熙字典》中列举了该字的诸多出处,包括明代小说、清代小说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典籍,所出现的“昝”字均标有注音,其中大多注释为“音祖”“音作”“音纂”,即以“祖”字注音,可见“昝”字的读音在古代确凿无疑。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昝”与“做”二字常通假,如:
1.王弼注《老子·第五十一章》中的“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不舍昼夜,日月其代乎?”中,“昝”字作“作”解。
2.李善注《文选·张衡〈思玄赋〉》中的“践元冥之幽宫兮,舍兹乡而弗由。”中,“昝”字作“怍”解。
3.明冯梦龙著《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张廷秀逃生救母》:“廷秀道:‘阿妈,这是那里话!若要我死,除非取了我的头去。’”
4.清蒲松龄著《聊斋志异·胭脂》:“余笑曰:卿何痴于贾生,狂于卫玠哉!’胭脂曰:‘他二人未得。妾已先得君之心矣。’” 以上引用文献中出现的“昝”/“做”字,今皆以“佐”字代之。由此可推知,“昝”字在古代确然读如“做”。
“昝”字古音虽与“做”字相近,但两者并不同源。从字形上来看,“昝”字左边为“早”字,右上方为“十”,右下方则为“口”,本意为“日高始出口语”,后引申为“先,早”;而“做”字上方为“象”形,下半部分则是“刀”,本义为“制作,制造”。二者含义迥别,音亦迥异。
至于为什么“昝”字会在读音上接近“做”呢?我想也许是因为古人造字法中有借音字一类,“昝”形似“早”,“早”声如“做”,因而“昝”字就借音“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