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渔什么属性?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而“生辰八字”里所说的“五行”是阴阳五行的简称,它是以干支表示的;古人把天干地支分别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且规定亥子为水、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戌亥为土[1]。 五行学说最初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术语,它原是古代先民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即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由这五大类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一观点广泛地存在于古人的生产实践中,并渗透到哲学、医学、天文历法等领域中。
东汉时期王充著《论衡》对五行的具体含义作了详细的解说,他说: “五行者,何?谓金、木、水、火、土也……金,西方之王,母之气也。木,东方之君,父之始也。水,北方之侯,阴之精也。火,南方之长,阳之灵也。土,中央之王,阴阳之母。天地之大数也。”[2] 金、木、水、火、土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而且是阴阳五行的起源和基本元素。
现代科学证明宇宙是由大约百分之七十多的气体和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液体组成的,故此现代科学不认可“五行”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存在形式。 但古书所说的“五行”并不是指这五种元素而言的。因为所谓"行"在这里是指气的运行或流通之意。如《汉书·五行志》曰: "五行,五常也,其气无常形,行乎地之中。” 西汉王充在《论衡》中也讲到: "凡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口鼻之所嗅,毛肤之所觉,五脏六腑所行,皆有所起。” 这些记载中的“五行”并非单指某一种物质而言,而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活动情形。所以,从某种角度看,“五行说”与近代的科学知识是有一定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