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五行属什么?
中医五行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认为大自然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人体也是这样,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也有五志(喜、怒、忧、思、恐)和五液(汗、泪、涕、唾、涎)等等。 五行学说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它还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理论依据。中药的“四气”,即寒凉和温热,就是基于阴阳二气的不同所决定的。而中药的“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则是来自于五行。 什么是五行?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属性或功能,它分别对应着自然界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唯人最大。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天地相应,四时相通,上下相合,内外相参……”所以,研究生命现象,必须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去认识。 五行的相生相克,正是自然界中事物相互关系的生动反映。
我们身体上有很多经络,这些经络上有很多穴位。针灸和推拿按摩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病救人的。然而,并不是每个穴位都能刺激。《黄帝内经》中记载:“形不足者,勿脱衣服,据其穴而按摩之;气不足者,勿食饮,吹其穴而调之。”可见,按摩要按得到位才能起作用,如果找不准穴位或者按摩力度不够,则达不到治病的目的。
怎样才算找准穴位了呢?古书上说:“凡针之得气者,迎之而不通,望之而不见,按之而痛,刺之而有血出。”这就是说,只有那些能“看见”“摸到”并具有“压力感知”功能的穴位,才算是正确的穴位。因为肉眼所能看到的神经末梢,都是对外界有压力感受的。
既然有这么多穴位,为什么还要提倡找不准穴位的按摩呢?这是因为,人体除了体表经脉穴位之外,还有“隐穴”,也就是没有固定位置,而是游动的穴位。这种无定位的穴位很多,而且大多是重要的穴位。虽然它们没有具体的位置,但它们的作用却非常明显。
如何找到这些没有定位的穴位呢?古人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欲求隐穴,必先疏经,待脉浮起而后推之,待其行经而行之。”这就是先疏通相关经络,等到相关经络气血充盛起来后,再寻找那些没有定位的穴位加以刺激。 这正如在土地上植树,必须先疏松土地,等到植物适应了土壤条件,然后再种植。不然的话,树是活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