垅是什么五行?
“垄”字是土字旁,所以五行属土。 下面简单讲一讲五行的概念及分类。 “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了多次,但它的原始含义是指五种行为、五种德行。例如《周礼·地官》中有:“以行五礼,以佐天子,曰德、义、礼、仁、信”;《书·微子》中有:“夫作事者必于东南,发所阴室,启所蛰户,不崩不裂,五色平明,然後成其文也。”这里的“仁”“德”“礼”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五行。
后来五行被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于是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可以相互滋生,而同时相互克制。在相生关系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互克制关系中,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生”与“克”并非后世的生拉硬扯,而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古代科学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认识地球等行星对气候、植物等的影响,于是就把这一切归咎于阴阳二气的缘故。而木、火、土、金、水是古人对阴阳二气作用下的不同形态的五个具体物质的抽象概括。它们之间既存在生克关系,又具有阴阳属性(这里所说的阴阳属性并不是后世的阴阳概念)。
从阴阳角度看,木、火属阳,土、金、水属阴。因而阴阳五行中,每个元素都有阴阳的两个表现形式。比如: 因此说土属于中央正位,为阴阳平衡之财。
《易》之卦,无取土之名也。 地之下,其形高起曰坤;山之上,其形低凹曰震。《诗》之《大雅·崧高》“维岳降神”是震;而《大雅·大明》“维月之灵”是坤。此两象,《易传·系辞上》云“坤者,地之象”、“震者,雷之象”;东汉王弼解《周易·乾》九五交辞“飞龙在天”为“阳在正位”。据此,则乾坤二画合为一卦矣!
又《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称“天为君而尊,地为臣而卑”,《庄子·天地》谓“夫天,斯昭昭之明,而无诚体乎?……故曰: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可见,古人视天与地同为万物本原。“山之高而不崩,水之久而不涸”(汉王充《论衡·道虚篇》),自然成为“上下之相须以成其道,阴阳之相承以为其理者也”(三国魏王弼注)。
至于艮(山)为阴(女)、兑(泽)为阳(男)的八卦配阴阳理论,纯属封建社会产物。后世学者多认为《周易》非出于一统之说。我坚持这一观点有如下证据:
1.汉代司马迁著史之时,就认为《春秋》和《尚书》不是孔子所作。
2.从西汉末年及东汉魏晋南北朝,许多思想家都提出新说或疑古,如董仲舒不认同《周南》中“关雎”等诗篇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汉武帝时著名的文学儒者刘歆主张《逸周书》、《古文尚书》都是伪作等等。
3.清乾隆年间的“钦定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对《论语》的成书年代也有不同意见。 我认为这些学术成果说明,早在战国晚期以至秦汉之际,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周易》非出一人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