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五行属什么属性?
《五经》中记载的五行,与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并不完全一致。 现在的火,在《五经》中被称为“离火”;现在的金,在《五经》中被称为“兑金”。而现在的“木、火、土、金、水”中的“木”,在《五经》中对应的却是“震木”“巽木”。 “震木”就是现在所谓的“木”,它对应的是春季,颜色为青绿色;“巽木”对应的颜色则是青色。
现在统一以“木”称之的“木、火、土、金、水运”,在《五经》中则分别是“水木”“火土”“土木”“金木”“水土”。 可见,我们现在常用的“金、木、水、火、士”这五种元素,其实正是出自于对《五经》中“五行”的解读,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源于道家或者周易。
那么《五经》中的“五行”到底是谁定的呢?它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叔孙豹在评价晋国卿大夫荀偃时所说的那句名言——“荀偃,君子也。怀德而没(mò)闻(wén),孰谓死君而不葬矣?其五行之次,续是在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在叔孙豹看来,一个人虽然去世了,但是只要他的德行仍在世间流传,这个人就永远活着,就像五行相生相克一样永不湮灭。所以后世文人就用了一句“死后有灵,如五行相承”来形容一个人的德行永世流传。 这样,五行便有了人格化的含义——它们被当成了五个道德范畴的概念。
到了战国时期,医家扁鹊根据阴阳五行来推算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人的生命周期的盛衰,创造了中医理论的基石“针灸”,用金属制成的针按人体经络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后来,秦越人用“针灸”治好了齐桓公的病,齐桓公感叹地说:“真贤士啊!您让我恢复了健康,我真像是获得了新生。以后我每天早起夜眠,您就掌管我的饮食起居吧!”于是“针灸”被正式确定为治病的方法并沿用至今,而“岐黄之术”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