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属于五行属什么?
“葭”字五行属性为木,因为“蒹、葭”本指芦苇,《尔雅·释水草》说得很清楚“蒹,葭,苇,荻,萑苻也……”可见此处的“蒹”与“葭”是并列关系,指的是各种芦苇类植物,也就是属木的。
但古人把“蒹”“葭”用来形容水边的草,而且主要是用来比喻衰谢和凋零的意思,所以又带了点枯槁之金的含义。如《离骚》里有“湛湛江水兮上有蒹葭……纫秋兰以为佩”;贾谊《吊屈原赋》里有“沅洧之水兮,发发其波,葭菼澄其波。”用“汀洲”代替水边陆地时也有“白露沾衣,蒹葭荡潏(读jué)”的句子(注:“荡潏”就是水流晃荡之意)。
因此“蒹”“葭”在古代还带着一些金水相生的含蓄之美,《楚辞》里还有“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山水迢递;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那水中依依相伴的“蒹葭”,仿佛就带了点金精之色。 不过这种色彩很淡,到了后世,这“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里的“蒹葭”就彻底变成了纯阴的水命了。 这是由于我们现代汉语中,常常用“蒹葭”代指“芦苇”的缘故,《礼记·月令》中有“仲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芦始生。”这里明确说了白露时节的“芦”就是“蒹葭”,《礼记》这一句也常被后世文人用来证明“蒹葭”的古义。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芦苇”在古文字学中是另外一个字,即“葦”,字形上差别很大,而这两个字的读音却完全一样,所以在古书里面这个“葦”字通常不表示“芦苇”,而是表示另外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茭白,又称菰米。
如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有“秦罗敷采桑北郭野泽中,有一赤雀衔三茎葦”,这里的“葦”就是指的茭白。 这样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即古书的引文如果涉及“蘆”或“葦”二宇的时候,到底是应该按现代汉语的意思理解为芦苇呢还是按古书中的用法理解成茭白? 如果按照古意,则上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应该翻译成“芦苇青翠,白露凝结为霜”,可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经验,毕竟现在无论何处都找不到真正的“蒹葭”,它们已经全都被统一称呼为“芦苇”了,除非我们把“蒹葭”理解成为古人幻想中的意象。
如果按今意,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以译为“芦苇苍绿稠密,白露凝结成霜”,这样的话似乎更符合现实情况。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古文中那么多带“蒹葭”的语句,除了《楚辞》部分段落可能保留了一点古意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今人之笔误。
例如,《小雅·白华》中有“蒹葭溱溱”,《郑笺》的解释就是“言蒹葭之茂密者,喻君臣上下之情蔼然也”,这首诗的题目意思是“清洁的白花”,清人马瑞辰便指出“溱溱”是“盛多”的意思,那“蒹葭溱溱”就是说“白花茂盛”,这与现代汉语的理解不是一模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