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属于五行的什么?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和沟通工具,与物质、能量并列为世界的三大构成; 因此“语”字属于五行中的“仁”行,即是说它具有木的属性——“生发”“条达”,同时也兼有金的特性——肃杀、收敛。 语言(文字)对于人类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氧气和水,是维持生命、滋养精神的源泉。没有语言文字,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死亡。 所以把语言(文字)归入五行之中,是很合理的安排。 那么为什么是“仁”而不是“义”呢?我认为可能是从人性方面考虑进来的。因为从人性而言,人具有善良和邪恶两种属性,而善良是占据主流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常说“他是个善良的人”或者“他的心地不坏”等等,而很少说这个人很邪恶或者这个人很恶。即使这个人干了一件很恶的事情,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他是善良本性占了上风,只是这个善良本性的表达发生了失误罢了。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将语言和文字看成是表达善良的工具。这也是将言灵归于仁行的理论依据吧!
象类事物比类五行,要通过取象(具体化)和比类(抽象化)两个思维过程,在具体和抽象之间往复运化。如《说卦传》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各有特性,要理解这种特性,必须加以具体化。“触”(或作“达”)即动、起,象征雷鸣电闪,震动万物。“法”、“止”、“说”等也是把八卦的特性具体化。
又如《说卦传》所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万物出乎震”是一抽象命题,是根据卦象推论的结果;“震东方也”是一具体命题,它确定“万物出乎震”这一命题的时空条件。比类和取象是古代思维中的综合和分析,通过这两个过程,就可把四面八方、各种各类的事物归属于五行之中。《洪范》的“木曰曲直”等就是象类事物比类五行的结果。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等都是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为据,而“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却包含有方位的观念。“润”字在古代有运行义,水沿低洼处向下游运行,所以“水日润下”实际上也就是“水曰曲直”;“炎”字在古代有向上升腾义,所以“火曰炎上”实际也就是“火曰炎上”在古代有运行义,水沿低洼处向下游运行。
因此,“水日润下”实际上也就是“水曰曲直”。“火曰炎上”实际也就是“火日炎上”在古代有向上升腾义,所以“炎”字在古代有向上升腾义,因此,“水曰润下”实际上也就是“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即金属可随人的意旨而有不规则的变化。“润”字在古代有运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