粝字五行属什么?
粝,读音lì ,部首米部,部外笔画18画,总笔画23画,五笔TQKM,仓颉HTYX,郑码MCZS,四角20957,结构上下,统一码7C7F。字形由「米」与「历」组成;从「米」表示与粮食有关,从「历」表声并暗示其意,本义为糙米的粒皮。引申指“米粒”、“饭粒”。又转指“米粮”、“粮食”。再转指“粗俗的,粗鄙的”等义。又用作姓——参见「粝食」。
汉字偏旁组“米+历”会意,但并不构成词。现代汉语中“一粒米”、“一碗饭”中的“粒”和“碗”并无实际联系;“米饭”、“稻米”中的“米”也不表示“用米做出食品”的意思(“饭”才含有这个意思);“米虫”、“米桶”里的“米”也无实际意义。这些词语中的“米”都只起标记作用,即把两个原本无联系的音节串在一起,作为词语的标志。因此这类字都不是词。只有「米粒」、「饭粒」里的“粒”是实意(量词),但“粒”在此类字中只能表示计算单位——“两粒米”等于“一粟”或“一粒黍子”。
《玉篇》《广韵》里收录了这个字,却并未给这个字定义,《康熙字典》继承了前人的错误,仍没给这个字定义,《汉语大字典》收进该字后也没给这个字定义。我们给出的“释义”都是“引用定义”,这样的定义为这个词定出一个确切的意义是不合适的。因为“米”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今天多数含义已经消亡,仅存的几种含义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例如,“精米”——「米」指的是“去皮的糯米”还是“去壳的粳米”?又如,“米糠”——这里的「米」是特指“大米”还是泛指“粮食”?显然,这些意义都不适合作为“粒”的定义。于是我们就只好放弃下定义的努力,转而使用“引用定义”的方式了。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有些词典收字不标音,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新华字典》未标注发音,查阅范围被限制在《康熙字典》所收字的范围(因为《康熙字典》标注了所有字的音节)。而《汉典》虽标注了发音,但却以“梗概”的形式给出,过于简单且不尽准确(此二书皆未收录「粝」字)。我们采用了更为准确的形音义关系来标音,同时考虑到“粒”的字形演变,保留了古文字“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