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五行中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很久。 紫阳,即紫微垣和太阴的合称。古人把天区划分成若干区域,称为“垣”或“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周礼》记载,天文学家要把星辰分成二十八组。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古代的这种分法其实是对应着现在所学的星座。只是人们根据当时肉眼所能看到的星象进行划分而已。而现代科学的划分,则是以地球公转轨道为基准,将天球平均分为20等份。每15°为一等份。在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整个黄道几乎与赤道平;冬至(12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由此,我们可以把整个天区划分为20个等份。那么每个等份相当于黄经36°。每个等份又可分为四个小等份,每一小等份对应7.5°的赤纬。这样我们把黄经和赤纬都平均分成20份的话,每一份就等于36°除以4等于9°,而每一个小等份就相当于9°除以4等于2.25°。 那么黄经的起点也就是春分点,就刚好是0°——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天体在天上的位置是会不断变化的。因此不同时间看到同一颗星星,其黄经值是不同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其最大值永远是2π,也就是说最多能到360°。而最小值则是0°。
而我们把天空划分为88个“宫”,实际上是取20的平方。为什么是20呢?因为20等于2×10。而10又是4和2.5的和。4代表四季,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2.5呢?实际上就是夏天和冬天各占半年,春秋季各占四十五天。如此划分,则每天所看星空方位都是不同的。每天黄昏后,人抬头看着星空,每天所看的星空方位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不至于让人产生错觉。
那么回到问题来,什么是紫阳呢?其实就是指紫微垣和太明的合称。我们看天上的星星,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总是能看到一顶“皇冠”,这一顶“皇冠”就是紫徽垣。而太阴也就是月亮,每月运行一周,每当月圆时,月亮总在紫微垣附近。所以古人说:“紫微恒居太微之中。”又说:“月离于大陵。”——大陵就是太微垣。
所以古人用“紫微”“太微”来称呼这两个区域。并给它们分别起了个名字——“台辅”和“藩屏”。其中紫微垣被称为“帝廷”、“禁城”。因为古代帝王以自己是上天之子,是与天地齐名的。所以紫微垣就因帝王而有了特殊的地位。而太微垣由于经常有星象变化,又不像紫微垣那样能够固定在天空某个地方,因此就被视为“变动不居”的地区。